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声入心通”:清末切音字运动和“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王东杰 参加讨论

不过,谭嗣同的办法恐怕正是蔡元培所担心的“事倍而功半”。但谭、力二氏对于蔡锡勇方案的反应却是值得注意的。实际上,官话音切音字能否推向全国,首先有赖于官话本身是否普及。王照云,中国人“皆解京话。外此诸省之语,则各不相通。是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64)然则对于不通官话的人们来说,此是否即是公用之话,实际上还是可疑的;即使认可了这一点,也还有个学习的过程。这样,为了不通官话的人们能够迅速掌握一套文字工具起见,方音切音字仍是一可行的选项。
    故即使在国语统一思潮兴起以后,仍有不少人坚持先通方音切音字再通官音切音字的思路。卢戆章虽然推出北京话切音字,并同意以之作为全国统一的语言标准,同时反复强调语言统一的作用:“中国之大,过于欧洲。欧洲分为数国,言语不一”,乃是情势所趋。“我大清国统一天下,岂容各省言语互异,不相闻问,不相交接”,而“由切音字书以统一语言,易如反掌”。不过,他设计的具体程序要复杂一些:“凡乡谈与通都市镇之言语可以相通者,饬该地方百姓,无论男女蒙小学堂,在地居民,务必全国男女老幼,均能习诵本土通都市镇之切音字教科书。”卢戆章并特意声明,此不包括“参杂穷乡僻壤土话之切音字书”。及至“本土切音已成,次及京音切音字书”。惟各高等小学堂以上学生“及文武官员、兵丁皂隶,凡国家所用之人,全国一律,学习京音官话之切音字书”。(65)
    卢氏在这里主要增加了“公务人员”要直接学习京音切音字书一条,而对下层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仍主张分两步走。但切音字运动针对的对象本来就主要是后一部分人,故可以说其早期的思路仍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实际上,这并非卢氏一人的看法。在后期切音字运动中影响更大的劳乃宣也持同样主张。1905年,正在时任两江总督周馥幕中的劳氏谋求在南方地区推行王照字母,而感到王书“专用京音,南方有不尽相同之处。然所差无几,略加增改,即能相通。”(66)他甚至比卢戆章更为开放,允许加入“穷乡僻壤土话”之音:“各处方音,如偶有特别之音,为谱所未备者,不妨于谱外别增之。”不过,他也特别提示:“原谱不可轻动,乃不至于普通之用有所损碍。此变不离宗之要义也。”(67)
    “轻动”原谱可能会“于普通之用有所损碍”,则此谱也就没有了意义。这种允许微调的做法其实和卢戆章宣布不得“参杂穷乡僻壤土话之切音字书”的考虑是一致的。换言之,相对于官音切音字来说,方音切音字试图更贴近地方,但“地方”也是可以再往下分的,一地于“通都大邑”之外,尚有“穷乡僻壤”,如果秉此原则,继续创制更为“方音”的文字,将是一件无休无止的工作,且亦失去了其作为交流工具的意义。劳乃宣指出,自己的改动是针对江宁、安徽人士而做,“所列母、韵于各处土音有阙有重……习者可听其阙与重,然不可不知其理,存其位。庶语音不同而不甚相远之处,彼此可以互通,不至专为一隅土音所囿。”(68)
    方音切音字最终仍是要达成国语统一的目标,故其支持者力图在地方性和统一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江苏新字母》的作者朱文熊也有相近的考虑。他专门提到,中国方音虽多,仍有规则可寻,彼此学习并不困难。学来学去,也就“终至于国语统一”。江苏新字母“乃中国文字之改革,而先试之于江苏者也。江苏以苏州为省会之一,故以苏音为标准。他日国语统一之目的能达,则此字母及拼法虽可用,而表音上所著之国字,不得不更定矣。”(69)则朱文熊亦视之为文字改革和国语统一的脚手架而已。这里他提出因苏州为江苏省会之一,故以苏音为准,所虑与卢戆章、劳乃宣是一致的。
    卢、劳、朱等人的方案中都包含着一个先实现区域性的方言互通,再推广至全国的考虑。用周馥的话(可能出自劳乃宣的手笔)说:添加字母,本是为了“学者以土音为阶梯,以官话为归宿”也。(70)这是和其时流行的地方自治思想从爱乡到爱国的思路是一致的。但随着“统一”意识的持续高涨,这种由地方走向全国的思路也遭到了强烈质疑。1906年,上海《中外日报》在报道了江宁简字学堂开办的消息后,下案语曰:“中国方言不能画一,识者久以为忧。今改用拼音简字,乃随地增撰字母,是深虑语文之不分裂而极力制造之,俾愈远同文之治也。主持其事者其一念诸?按英文二十六字母,东文五十字母,实不闻有随地增减之说。今中国以遵王论,以举办之先后论,惟有强南以就北,正毋庸纷纷更变为也。”(71)
    同文之治一向为中国人看重。劳乃宣读到评论后,非常郑重地致函《中外日报》解释自己的考虑。他表示,自己本也想过“强南以就北”,“及加以体察,始知此中有不能不分之界限,有不能不历之阶级”。他之所以要“以随地增撰通其变,而仍以有增无减统其同,正兢兢焉深惧其远于同文之治也”。所谓“不能不历之阶级”,亦即令南方民众先学方音切音字,再正以官话音。劳氏云,“夫文字简易与语言统一,皆为今日中国当务之急。然欲文字简易,不能遽求语言之统一。欲语言统一,则必先求文字之简易。至鲁至道,有不能一蹴几者。”切音字主音不主形,“欲人易识,必须令其读以口中本然之音。若与其口之音不同,则既须学字,又须学音,更觉难矣。假使以官话字母,强南人读以北音,其扞格必有甚于旧日主形之字者。故必各处之人,教以各处土音,然后易学易记。”其实,汉字“亦各处各以土音读之,不能皆用官音也。果能使天下之人,皆识土音简易之字,即不能官音,其益已大矣。”(72)
    进一步,学会方言切音字,“再进而学官音,其易有倍蓰于常者。盖以此方人效彼方语,必求肖其音。已识主音之字,则有所凭借。”学会切音字之后,对拼音之法“已了然于胸矣,而官话母、韵、声之字与土音母、韵、声之字无异也,所异者音耳”,学习官话,不过“但变其音”,岂不易易?同时,方言字母“变不离宗”,所增者“皆北音所无也。而北音原谱亦有南音所无者,则仍之而不,以备学官话之用。待土音学成之后,即用原谱以学官音,无待另起炉灶,自然事半而功倍。”(7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