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英国对意大利的外交政策(1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齐世荣 参加讨论

注释:
    ①DBFP,2,ⅩⅨ,no.316,p.513.张伯伦经常发表与此文件内容相同的看法。1937年7月 5日他在帝国国防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物力和财力都有限,企图单独对三个联合起来 的最强大的国家作战,是不足取的。”参见DBFP,2,ⅩⅨ,no.15,p.25。
    ②《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下卷,东京,1976年,第334-335页。
    ③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编译组《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5年,第297-298页。
    ④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39页。
    ⑤《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第164页。总之,当时英国文武要员关于英国将面临与德、意、日三国同时作战的危险的判断, 是既无历史根据,亦无现实根据的,而且他们从来也未就这个重大问题作过详细的、严 谨的论证。再者,英国资产阶级素以“老练”、“狡猾”、“机灵”著称①,当然懂得 国与国之间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也绝非铁板一块。既然如此, 他们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呢?这是因为,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但从总的趋势看,英国已经走向没落,国力日衰,没有足够的力量维护庞大的帝国。英 国统治阶级力求平安地保住既得利益,害怕冒战争的风险,所以在战略上极端保守,总 是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时时处处从最坏的结果着想,认为 战端一起,德、意、日就会联合起来对付英国。以这样总的估计为出发点,自然要乞灵 于绥靖外交了②。
    第二,文件主张为了减少潜在的敌人,要尽最大力量采取外交行动。张伯伦等人对德 、意、日三个敌人都怕,更怕他们联合行动,因而主张对每一个都要采取绥靖政策。19 38年2月19日,张伯伦在日记中写道:“从一开始我就试图改善与两个风暴中心柏林与 罗马的关系。在我看来,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陷入同它们越来越坏的处境,前景是最终 同时面对两个敌人。”③张伯伦的对策是竭力向他们一一求和,最希望的是与德国达成 和解。他在德国那里碰壁之后就来找意大利,继而在意大利那里碰壁之后反过头来再去 找德国,如此在两个敌人之间疲于奔命。意大利本来是两个当中比较软弱的一个,但张 伯伦对它也委曲迁就,结果墨索里尼的要价越来越高,对英国的鄙视也越来越甚。为《 齐亚诺日记1937-1938》作序的马尔科姆·马格里奇说得好:“像所有沉溺于权力的人 一样,墨索里尼只记住力量。每一次妥协的努力在他看来都是软弱的表现,从而只使他 坚信:为了侵略的目的坚持与希特勒结盟是有利的。”④英国对日本也采取绥靖政策, 这个问题已超出本文范围,故从略。
    第三,文件主张尽力争取潜在的盟友,这纯属虚应故事,言不由衷。法国与英国有唇 齿相依的关系,本应是英国首先争取的对象。但目光短浅的张伯伦政府非但不去力争法 国的合作,反而在英意交涉中处处排斥法国,这在上面所述的英意缔结1938年4月协定 的过程中已经说明。美国虽然远在另一大陆,但其经济力量居世界第一,无疑也应力争 它的援助。然而张伯伦却以极其厌恶的态度对待美国过问欧洲事务,这在前面亦已谈到 。1937年12月8日,张伯伦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争取盟国问题作了实质上全面否定的发 言。他表面上说法国是英国最重要的朋友,并承认它有强大的陆军,但又强调法国空军 远非令人满意,在法国能在空中给英国以重大帮助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已经流逝了。美 国是有最大力量的国家,但谁要是把自己的估计建筑在美国的援助上,“他就是一个轻 率的人”。对于小国,张伯伦非常轻视,说它们对英国的攻防力量都不会有多大帮助。 在平时小国的援助是有用的,但在战时就要差多了⑤。1937-1938年冬季,英国三军参 谋长反对与法国进行任何参谋谈判,害怕会因此引起疏远德国的结果,这激起了艾登的 反感,他在1938年1月31日致张伯伦的信中称三军参谋长是“失败主义者”,并讽刺说 :“我不得不认为,三军参谋长真正愿做的事就是重新定位我国的外交政策,并同独裁 者们一起爬上领头的乐队车,即使这种办法意味着与法国分手和疏远我们与美国的关系 。”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