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英国对意大利的外交政策(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齐世荣 参加讨论

注释:
    ①1937年7月4日张伯伦致其妹艾达的信。参见Anthony Eden at the Foreign Office, p.277。
    ②DBFP,2,ⅩⅨ,no.65,p.120.
    ③DBFP,2,ⅩⅨ,no.81,p.145.
    ④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下册,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863-86 4页。
    ⑤《面对独裁者》下卷,第817页。
    ⑥Peter Gretton,The Nyon Conference-The Naval Aspect.English Historical Rev iew,January 1975;Richard Lamb,Mussolini and the British.London,1997,p.186;Ci ano’s Diary 1937-1938.London,1952,pp.7-8.
    ⑦William C.Mills,The Nyon Conference:Neville Chamberlain,Anthony Eden,andthe Appeasement of Italy in 1937.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February 1 993.
    ⑧William I.Shorrock,From Ally to Enemy.Kent,1988,p.208;DBFP,2,ⅩⅨ,no.108, pp.198-201;no.110,pp.203-205.9月10日,尼翁会议开幕。9月14日与会9国达成协议,同日生效。9月17日,又签订了 补充协定,也于同日生效。“尼翁协定”建立了海上巡逻的体系,规定对攻击不属于西 班牙纷争任何一方的商船的潜艇都予以消灭。参加协定的国家的潜艇均不得在地中海活 动,除非有一艘水面舰只陪同。补充协定把攻击商船的范围扩大到水面船舰和飞机。协 定建立了巡逻区体系,英、法共同巡逻地中海的主要航道,从苏伊士运河到直布罗陀海 峡,从达达尼尔海峡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及从北非港口到马赛。地中海东部国家则担负 自己领海的巡逻任务①。协定生效后,意大利的海盗行为被制止了。事后,艾登夸耀说 ,“尼翁协定对英法的威望和影响都起了极好的作用”②。但其实这只能算作一个小小 的胜利,而且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英国明明知道海盗行为是意大利干的,但在意大利拒绝参加会议后,仍然极力 想把它拉入巡逻体系。最初准备给意大利的巡逻范围是第勒尼安海,意大利认为范围太 小,受到了侮辱,未与其他地中海国家享有平等待遇。9月30日,英、法、意达成协议 ,意大利的巡逻范围除第勒尼安海外,还包括墨西拿海峡、图下鲁格海、亚德里亚海、 爱奥尼亚海③。实际上,这给了意大利继续向佛朗哥叛军提供援助而不被发觉的便利。 让海上强盗参加海上巡逻,这是绝大的讽刺。无怪乎齐亚诺得意地说:“这是一次卓越 的胜利。从被怀疑的海盗变为地中海的警察--而且船只被我们击沉的俄国人被排除在 外。”④英国之所以无论如何也不愿过分得罪意大利,就是因为仍然想搞好英意关系, 把意大利从德国方面拉过来。因此,“尼翁协定”从根本来说并不违背英国对意大利的 绥靖政策,它只不过是推行这种政策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第二,“尼翁协定”把苏联排除在外。在会议筹备阶段,英国就不想让苏联参加。不 得不邀请苏联后,原拟分配给苏联的巡逻范围是北爱琴海。但土耳其等东地中海国家反 对与苏联合作。其实这正是英国的愿望。后来决定爱琴海区域也由英、法承担巡逻任务 ,而由小国和苏联予以协助。这为苏联保留了面子,但实际上把它排除在外。艾登认为 这是一次胜利,因为它使会议避免了“一种反法西斯的倾向”,并“起到欢迎意大利参 加的效果”⑤。9月14日,艾登在致张伯伦的信中写道:“我在去尼翁的时候,主要的 忧虑就是(我想你也是如此)惟恐我们显得在建立一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英法苏集团。 甚至德国和意大利的报刊也承认我们已经避免了这一事件。”⑥
    英国虽然力图避免因“尼翁协定”而得罪意大利,不愿看到意大利投入德国的怀抱。 但就在会议刚刚结束10天以后,墨索里尼便于9月25日开始了为期5天的对德访问。访问 期间,德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给墨索里尼以深刻的印象,但双方没有签订任何公开 的或秘密的协定。只是在访问后,德国外交部通知德国驻外使馆:双方同意意大利在地 中海可自由行动,德国则在奥地利可自由行动⑦。访问后不久,意大利于11月6日加入 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齐亚诺说,这个“三国公约,在理论上是反共产主义的,但 实际上明白无误地是反对英国的。”⑧11月11日,意大利拒绝参加解决远东危机的会议 。12月11日,意大利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没有引起张伯伦的 警惕,反而被他看作更应努力与意大利修好的理由。他对尼翁会议的结果并不满意,认 为“我们在尼翁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损害了英意关系。”⑨此后,张伯伦与艾登 在对意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1938年2月艾登的辞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