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149-153页;《面对 独裁者》下卷,第828-840页。 ②《面对独裁者》下卷,第841页。 ③Mussolini and the British,p.188. ④Ciano’s Diary 1937-1938,p.15. ⑤DBFP,2,ⅩⅨ,no.207,pp.340-341. ⑥East of Malta,West of Suez,p.91. ⑦Rome-Berlin Axis,p.106. ⑧Ciano’s Diaries 1937-1938,p.27. ⑨Keith Feiling,The Life of Neville Chamberlain.London,1946,p.331.两件事直接导致了艾登辞职。第一件事是因美国总统罗斯福1938年1月的建议而引起的 。罗斯福准备在1月23日召集各国驻美使节到白宫,共同商讨国际行为的准则如何能使 裁军实现和使各国人民经济机会均等。在会议召开以前,罗斯福希望能得到英国的支持 ,便于1月11日把他的计划通知张伯伦。张伯伦对罗斯福的这个计划十分反感,在日记 中写道:“这个计划在我看来是荒谬的,并可能引起德国和意大利的嘲笑。他们甚至可 能利用这个计划推迟同我们的会谈,而且如果我们赞同这个计划,它们就会认为这是民 主国家集团陷害独裁者的又一个图谋。”③张伯伦未与艾登商量,便于1月13日复信罗 斯福,建议推迟他的和平倡议,等到英国同意大利和德国的谈判取得进展以后再行提出 。在谈到意大利时,复信中说,如果能获得国联的同意,“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在法 律上承认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征服(墨索里尼对此是极为重视的)”,如果意大利愿意 恢复友好关系,英国还将采取其他行动④。17日,艾登在与张伯伦会见时,发生了冲突 。艾登主张,“我们应双管齐下,尽力改善英美关系,同时准备与德意谈判。”他的“ 整个意向是反对现在在法律上承认墨索里尼对阿比西尼亚的征服。”⑤1月17日,罗斯 福复电张伯伦,同意推迟他的计划,但强烈指出在法律上承认意大利的征服是十分危险 的,英国此时如果放弃不承认的原则,将鼓励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并对美国舆论产生严 重的影响⑥。 第二件事是张伯伦通过其嫂(其兄奥斯汀·张伯伦的遗孀)进行私人外交。艾维·张伯 伦在1938年2月1日由齐亚诺陪同,在罗马拜会了墨索里尼,并给墨索里尼看了一封据说 是张伯伦首相写给她的私人信件,内容有两点:一是英国准备正式承认意大利帝国;二 是英意谈判可在2月底以前开始。墨索里尼当即表示同意⑦。艾登对于张伯伦绕过外交 部进行私人外交十分气愤,指责张伯伦的这种做法使他处于极困难的境地。 1938年2月6日,英驻意大使珀思致电艾登,报告了墨索里尼关于与英国缔结协定应包 括的四点内容:宣传、地中海、殖民地和经济,谈判何时开始,由张伯伦决定⑧。见到 这封电报后,张伯伦不顾艾登的反对,决定立即召见意驻英大使格兰迪。2月18日上午 张伯伦和艾登共同会见了格兰迪,并约定下午继续会谈。格兰迪退出后,艾登仍然反对 与意大利开始谈判,张伯伦坚持必须举行,责备艾登“已经放过一次又一次促进和平的 机会;他还有一次机会,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而他却要把它抛弃。”⑨两人相持不下 ,于是在2月19日召开了内阁会议。据张伯伦的日记,共有20人出席,除他自己和艾登 外,有14人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有4人有保留或有条件地支持他,没有一个人支持艾登 。但艾登在回忆录中说,印度事务大臣泽特兰是支持他的⑩。总之,艾登只得到个别人 的支持,于是在2月20日辞去外交大臣,继任者是哈里法克斯。 注释: ③DBFP,2,ⅩⅨ,Appendix I,p.1140. ④DBFP,2,ⅩⅨ,no.430,pp.737-739. ⑤《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90页。 ⑥DBFP,2,ⅩⅨ,no.446,pp.755-757. ⑦据《齐亚诺日记1937-1938》第68页,会见的日期是2月1日。但据英驻意大使给艾 登的电报,则在2月4日或5日。参见DBFP,2,ⅩⅨ,no.495,p.863。 ⑧DBFP,2,ⅩⅨ,no.497,p.865.珀思即德拉蒙德。德拉蒙德在其兄逝世后袭爵,成 为珀思勋爵。 ⑨《面对独裁者》下卷,第1039页;DBFP,2,ⅩⅨ,Appendix I,p.1142。 ⑩DBFP,2,ⅩⅨ,Appendix I,p.1143;《面对独裁者》下卷,第1053页。艾登在回忆录中把自己吹嘘为一个面对独裁者、坚决与之斗争的英雄,这与事实真相 是相距甚远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总的绥靖政策上,张伯伦与艾登的看法并无本质的区 别。首先,两人都主张把德国放在第一位。张伯伦一贯认为,“德国是问题的真正关键 ”,艾登也是这样看的。艾登的私人秘书哈维在1937年12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安东 尼·艾登同首相进行了一次非常满意的谈话,他们关于德国是绝对一致的,即除非取得 普遍的欧洲和解,没有任何和解可言。”②1938年1月31日,艾登对张伯伦说:“我完 全同意: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与德国达成协议。”③在对待意大利问题上,他们也不是 没有共同之处。例如,他们都赞成取消对意大利的制裁;都赞成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不 干涉”政策,等等。不同的是:张伯伦主张要不失时机地与意大利开始谈判,要相信墨 索里尼,相信能同他达成协议,而不必提出什么先决条件。1937年9月12日,张伯伦在 给他妹妹的信中批评外交部说:“我对于在我看来是没有想象力和没有勇气的外交部, 不是很喜欢的。……我非常担心我们会让英意之间的形势倒退到我过问此事以前的状况 。外交部坚持把墨索里尼仅仅看作一个为实现恶毒的野心而戴上友好的假面具的马基雅 维里式的人物。如果我们这样对待他,我们就不能同他达成任何协议,我们将不得不花 费可怕的费用用于地中海的防务,这就是为我们的不信任而付出的代价。”④张伯伦虽 然认为对德关系最重要,但仍坚持对德、对意谈判应同时进行⑤。艾登则认为墨索里尼 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的诺言一文不值”⑥,英国不能无条件地在法律上承认意 大利的埃塞俄比亚帝国,意方必须有一些实际的表现,如从西班牙撤军,停止反英宣传 ,等等。总之,张伯伦和艾登的分歧不是战略上的,而是策略上的。张伯伦主张对德、 对意都要搞缓和,如果能先同意大利成交,也很不错。艾登则认为意大利的重要性远逊 于德国,不值得作出过分的让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