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79页;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2版)第93页。 ②英国统治阶级害怕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详见拙文《三十年代英国的重整军备与 绥靖外交》,载《绥靖政策研究》。 ③DBFP,2,ⅩⅨ,Appendix I,p.1138. ④Ciano’s Diary 1937-1938,Introduction,p.x. ⑤DBFP,2,ⅩⅨ,no.378,p.656. ⑥D.C.Watt,Too Serious a Business.London,1975,p.129;David Carlton,Anthony E den,London,1981,p.118.英国轻视小国,不把它们当作潜在的盟友,不仅因为看不起它们的力量,而且因为英 国已决定牺牲它们,以换取与德国的和解。1936年1月,英国海军大臣蒙塞尔对法国人 说,日本人对英国远东属地的一次行动,要比德国在东欧的任何行动,都更值得关切。 1937年2月在三军参谋长委员会的会议上,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查特菲尔德建议 :让德国人把自己缠在东欧是一件好事,他怀疑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会统治欧 洲的主张②。慕尼黑会议后,哈里法克斯在1938年11月1日给菲普斯的信中说,由于地 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德国在东欧的支配地位是不可避免的。“让德国在中欧扩张是一 回事,这在我看来是正常的和自然的,但是我们必须能够抵抗德国在西欧的扩张”③。 至于苏联,如果英国真想与法西斯集团对抗,则非联苏莫属,但这恰恰是张伯伦所最 反对的。1939年3月2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对俄国极度的不信任。我不 相信它有任何能力去维持有效的攻势,即使它想这样做。而且,我怀疑它的动机,在我 看来,这些动机同我们的自由观念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只关心把别人搞得人人不和 。”④1939年7月10日艾恩赛德将军对张伯伦说,与俄国达成谅解是他们惟一能做的事 ,张伯伦断然回答道:“这是我们惟一不能做的事。”⑤法国、美国、苏联以及各小国 家既然都不能依靠,惟一的出路自然就是向德、意、日乞和了。 注释: ②The Change in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1938-1939,p.66. ③DBFP,Third Series,vol.Ⅲ,no.285,p.252. ④The Life of Neville Chamberlain,p.403. ⑤M.Howard,The Continental Commitment.London,1972,p.132.总之,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武要员的眼中看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朋友,所见者只有 三个可怕的敌人,即使对其中最弱的意大利,他们也怀有畏惧之心。英国绥靖意大利有 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分化德意并利用意大利去牵制德国,二是维持地中海的现状,保持 地中海的稳定,结果一个也未实现。英国在战略上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外交上却做了最 好的打算,它在绥靖外交上的每一次失败,在当时都被当作胜利而自慰,张伯伦政府就 在这种对和平的幻想中走向了战争。悲观主义的战略估计加上机会主义的外交政策,使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即遭惨败,几乎亡国,后赖与原先认为指望不上的美 国、苏联以及十分看不起的中小国家结成同盟,才终于转败为胜。但是曾经称霸世界的 大英帝国在战后已降为偏居西欧一隅的二等国家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