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牛可 参加讨论

(57)肯尼斯·A.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Kenneth A. Osgood, ' Total Cold War: U. S. Propaganda in the "Free World, 1953~1960"),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8)亨利·杰克逊:《主要问题》(Henry Jackson, "Major Problems"),杰克逊主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3页。
    (59)如1949年夏开始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内部安全跨部委员会”(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Internal Security)。
    (60)牛可:《自由国际主义与第三世界~美国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历史透视》,《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第39~47页。
    (61)文安立:《全球冷战: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Odd Arne Westad, The Global Cold War: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阿隆·弗雷德伯格:《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美国的反国家主义及其大战略》(Aaron L. Friedberg, In the Shadow of Garrison State: America'sAnti-Statismand Its Grand Strategy),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6页;《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堡垒国家?》,《国际安全》(Aaron Friedberg, "Why didn't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 a Garrison State?" International Security)第16卷(1992春季号),第134~135页。
    (63)卡夫:《费迪南德·埃伯斯塔特、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和对一体化国防动员计划的寻求(1947~1948)》,第37~52页。
    (64)阿隆·弗雷德伯格:《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堡垒国家?》,第129~132页;《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第199~295页。
    (65)保罗·A.C.考伊斯廷南:《军事—工业复合体》(Paul A. C. Koistinen,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斯坦利·L.库特勒主编:《美国历史词典》(Stanley I. Kutler, ed. in chief, 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第3版,纽约:汤姆森—盖尔2003年版;第376~378页。
    (66)关于战后最初由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普遍军训制度的讨论,见当年《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Annals ofA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组织的专辑(Universal Military Training and National Security)下的多篇文章,第241卷(1945年9月号)。
    (67)《杜鲁门回忆录》,第66~67页。
    (68)中文文献中通常译为“新面貌”。
    (69)“深度国防”观念起源于二战时期,系指“从各个家庭和工厂延伸到海外战争前线”的国防体系,参见:安德鲁·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美国的国内战线动员,国家扩张和公民防务(1946~1963)》,第68、89页。关于时人对核战争压力下建立公民防务体系的必要性的阐述,见:克林顿·L.罗西特:《原子时代的宪政独裁》,《政治评论》(Clinton L. Rossiter, "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 in the Atomic Age," The Review of Politics)第11卷(1949年10月号),第413~416页。
    (70)二战期间的用语是“civilian defense”。见:乔安尼·布朗:《“A代表原子,B代表炸弹: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公民防务”》,《美国历史杂志》(JoAnne Brown, "'A Is for Atom, B is for Bomb': Civil Defense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1948~1963,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75卷(1988年6月号),第69页。
    (71)(72)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第8~77、103~135页。
    (73)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第150~193页;简·安·库什玛:《为灾难做准备:紧急管理计划的执行》(Jane Ann Kushma, "Preparing for Disaster: Implement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grams"),得克萨斯大学阿林顿分校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关于民防计划在州层面执行的一些情况,可参见当时纽约州民防委员会主任的一篇文章,劳伦斯·威尔金森:《公民防务问题》,《政治科学院通报》(Lawrence Wilkinson, "Problems of Civil Delens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第24卷(1951年1月号)。
    (74)关于战后美国在公立教育中推行公民国防的情况,参见:乔安尼·布朗:《A代表原子,B代表炸弹: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公民防务》,第68~90页。
    (75)肯尼斯·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第11~12页。
    (76)肯尼斯·奥斯古德:《心灵和头脑:非常规冷战》,《冷战研究杂志》(Kenneth A. Osgood, "Hearts and Minds: The Unconventional Cold War,"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第4卷(2002年春季号),第85~88页。
    (77)斯坦利·L.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政治学季刊》(Stanley L. Falk,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Under Truman, Eisenhower, and Kenned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79卷(1963年9月号),第416页。
    (78)关于行动协调委员会和美国新闻署创建的过程及其与“心理战”的关联,参见: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第70~83页。
    (79)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第78~79页。
    (80)摩根索曾区别出六种目标不同的外援:人道主义外援、基本生存外援、军事外援、贿赂性外援、威望外援和经济发展外援。汉斯·摩根索:《对外援助的政治理论》,《美国政治学评论》(Hans Morgenthau,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56卷(1962年6月号),第301~309页。
    (81)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对外援助计划的行政管理》(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Assistance Programs),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57年版,第5~6页。
    (82)沃农·W.拉坦:《美国发展援助政策:对外援助的国内政治因素》(Vernon W. Ruttan,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Aid),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1、50~51、55~58、62~68页。USAID以往译为“国际开发署”。
    (83)H.亨利·兰姆布莱特:《政府和科学之间麻烦不断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及其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公共管理评论》(H. Henry Lambright, "Government and Science: A Troubled, Critical Relationship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第68卷(2008年1~2月号),第5~7页。
    (84)哈维·M.萨波尔斯基:《科学和海军:海军研究办公室的历史》(Harvey M. Sapolsky, Science and the Navy: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第37~38页,第77页;阿隆·弗雷德伯格:《科学、冷战与美国的国家》,《外交史》(Aaron L. Friedberg, "Science, the Cold War, and the American State, " Diplomatic History)第20卷(1996年冬季号),第108~109页。
    (85)弗雷德伯格:《科学、冷战与美国的国家》,第108~109页。类似题旨的讨论,另见:弗雷德伯格:《美国和冷战军备竞赛》(Aaron L. Friedber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Arm Race"),文安立编:《考察冷战:路径、解释和理论》(Odd Arne Westad(ed), Review The Cold War: Approaches, Interpretations, Theory),伦敦:弗兰克·卡斯2000年版,第207~231页。
    (86)至1952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包括位于阿尔贡(Argonne)、伯克利、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洛斯阿拉莫斯、橡树岭(Oak Ridge)和利佛摩尔(Livermore)6处国家实验室。其研究不仅涉及核科学,也涉及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里的基础性研究,见:J. L. 海尔布隆:《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体系(1947~1962)》(J. L. Heilbron,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7~196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87)马克·索洛维:《引言——冷战时期的科学和国家:模糊的边界和有争议的遗产》,第166、168页。关于战后科学和公共政策的全面讨论,见:玛格丽特·罗西特:《二战后的科学和公共政策》,《奥西里斯》(Margaret W. Rositer,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Osiris)第2系列第1卷(1985年),第274~294页。
    (88)关于“大科学”和“国家安全国家”的关系,参见:彼得·加里森、布鲁斯·希夫里编:《大科学:大规模研究的发展》(Peter Galison and Bruce Hevly, Big Science: TheGrowth of Large~Scale Research ),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罗纳德·C.托比:《评论:国家安全国家中的大科学》,《美国史评论》(Ronald C. Tobey,"Review: Big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第12卷(1984年3月号),第135~138页。
    (89)伊丽莎白·T.克劳福德、阿尔伯特·D.比德尔曼:《编者前言》(Elisabeth T. Crawford and Albert D. Biderman,"Editor's Introduction"),克劳福德·比德尔曼编:《社会科学家与国际事务》(Elisabeth T. Crawford and Albert D. Biderman, eds. ,Social Scientist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 Case For A Sociology of Social Science),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69年版,第5~8页。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处(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ranch)在战争中动员社会科学家的组织机制和人脉,对战后国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的构筑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贝蒂·亚伯拉罕森·德桑茨:《美国学术共同体与美苏关系:研究分析处及其遗产,1941~1947年》(Betty Abrahamsen Dessants,"The AmericanAcademic Community and United States-Soviet Union Relation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ranch and Its Legacy, 1941~194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