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斯特拉波对阿波罗多洛斯的转述,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印度征服的部落比亚历山大还要多,米南德尤甚。一些部落是被米南德征服,其余是被巴克特里亚国王欧泰德姆斯(Euthydemus)之子德米特里征服。(43)言外之意,米南德征服的部落不仅比亚历山大多,也比德米特里多。斯特拉波对此说法似乎有所保留,转述至此,突然插入自己的假设:“如果他确实向东跨过希帕尼斯(Hypanis)河,远达伊毛斯(Imaus),情况至少是如此”(XI.11.1)。在斯特拉波看来,相信阿波罗多洛斯这一说法的前提是米南德的确“东跨希帕尼斯河,远达伊毛斯”,因为希帕尼斯河是亚历山大印度征服的东界。(44)只有突破了这一界限,征服的地方才能超过亚历山大。斯特拉波在另外一处也特别提到,阿波罗多洛斯所说的“那些巴克特里亚国王在印度比马其顿人征服的还多;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无论如何统治着一千个城市”,有悖常识,因为“据其他作家说,从希达斯皮斯河(Hydaspes(45))到希帕尼斯河仅仅才九个部落,就有5000个城市,而且没有一个小于墨洛庇亚人(Meropian)的科斯(Cos)岛;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地区,把它给予了波鲁斯(Porus)”(XV.1.3,33)。既然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如此广大的地区、部落和城市,要想超越,就必须突破这一范围。那么,这两位到底在印度征服了哪些地方呢?特别是在哪些方向突破了亚历山大的征服范围呢?斯特拉波接着转述了阿波罗多洛斯的回答:“他们不仅占领了Patalene,而且在沿岸其他地区占领了所称之的Saraostus和Sigerdis。”(XV.1.3)在另一处,斯特拉波还提到,亚历山大征服的最东界是希帕尼斯河,但他之后的希腊人却越过此河,远达恒河和华氏城。正是这些人扩大了人们对希帕尼斯河以东地区的了解(XV.1.27)。应该说,这两处记述非常重要。前一个提供了希腊人另外一个扩张的方向和路线,即南下印度河,夺取沿海地区。后一条记述实际是对米南德东进说的补充,明确交代了希腊人扩张的路线和最后所达到的目标。 为了确定印度-希腊人或米南德和德米特里各自的征服地,有几个关键地理名词需要澄清。 其一,“Imaus”的定位,这关系到米南德东扩的路线和范围。根据纳拉因的理解,斯特拉波所云“Imaus”或“Isamos”是一条河流,通常被视为现在的朱木那河(the Jamuna,Jumna)或是宋河(the Song)。(46)但塔恩对“朱木那河说”表示怀疑。(47)从古典作家的记载来看,“Imaus”似乎是指印度北方的一座大山,而非河流。(48)它是陶鲁斯山脉(Taurus)的东端。据斯特拉波,陶鲁斯山脉横亘亚洲中部,从罗德斯海岸延伸到印度、斯基泰的东端,将亚洲南北一分为二。陶鲁斯山脉从阿里亚那(Ariana)到东边大海的这一部分,在当地有好几个名称,除了Imaus以外,还被称为Paropamisus,Emodus等,马其顿人则称其为“Caucasus”。他特别指出,印度河是印度的西界(XI.1.2-3;XV.1.11),Imaius(即Imaus)是陶鲁斯山脉的最后一部分,濒临印度海,是印度的东界(XI.11.7)。(49)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对陶鲁斯山脉及Imaus山的称谓和位置有类似描述。他说:陶鲁斯山脉是一座蜿蜒横贯于从小亚到印度洋的大山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从印度洋开始,首先是Imaus,其次是Emodus,Paropanisus,Circius,Cambades,Paryadres(Pariades),Choatras,Oreges,Oroandes,Niphates,Taurus和Caucasus等。(50)根据这样的地理位置,Imaus当指现在兴都库什山以东的喜马拉雅山。(51)既然米南德是在印度中北部扩张,所以,跨过希帕尼斯河再往东的Imaus地区,就只能是喜马拉雅山之南的恒河流域了(希腊人显然不可能向终年积雪、没有人烟的山区进发)。所以,将Imaus视为印度中北部地区虽然有点宽泛,但大致方位不会有错。纳拉因所说的朱木那河或宋河,虽然也在此范围之内,但显然与可作为山脉名称的Imaus无关。Imaus是当时当地人对他们北面的这一部分陶鲁斯山脉的称呼,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与当地的朱木那河或宋河混同。(52)但希腊人在此二河地区有军事征服活动则是可能的。前述印度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归于米南德和德米特里名下征服的地区:Patalene、Saraostus和Sigerdis。按照斯特拉波的说法,Patalene由印度河的两条入海的支流环绕,形成一座岛,岛上有一座城市Patala,此岛因此而命名(XV.1.13,32,33)。Saraostus(古代又名Surestrene,现名Saurashtra),位于印度河口东南的濒海地区(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南部)。公元1世纪的西方古典文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介绍。(53)Sigerdis则是指今日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地区,位于印度河下游。以此而论,他二人的南部征服只不过是重走当年亚历山大的老路,但却奠定了印度-希腊人长期统治的基础,而且统治的范围远远超过亚历山大仅仅经过的印度河两岸,包括了整个印度河中游(旁遮普)以下直到河口三角洲的广大周边地区。就这一方向而言,说他们征服的部落比亚历山大更多也是符合事实的。 其三,亚历山大之后希腊人进军远至的恒河和华氏城。恒河之名沿用至今,华氏城即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纳(Patna),位于恒河包括朱木那河和宋河在内的各条支流的汇合处。从摩揭陀王国(公元前5世纪)起,一直作为印度诸王朝的都城。公元前2世纪初巽加王朝(约前185-前78年)推翻孔雀王朝后,也以此为都。德米特里一世入侵印度,按照法国钱币学家波比拉赫奇确定的在位年代,至少在公元前190年之前,米南德即位约在前155年。(54)就事件本身来说,二者都有可能,只不过若是前者,征伐的对象是孔雀王朝,若是后者,征伐对象则是巽加王朝。考虑到前述印度文献对Yavanas入侵地区的记忆,可以证明希腊人的这次远征在历史上是存在的。Yavanas所征服的或联盟的地区:Saketa,Panchalas人之地、Mathura都在Imaus 山之南的恒河及朱木那河流域,都有可能是从印度西北部出发远征华氏城的路经之地,但斯特拉波的记述也没有明确攻取华氏城的说法。可见,兵临城下是事实,破城与否,古代即无定论。从斯特拉波的记述看,德米特里和米南德都有南进之举。东进似乎非米南德莫属,但由于斯特拉波的将信将疑和含糊其辞,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争议。(55)这就需要对他们在印度的活动进行简单回顾和澄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