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面世后,学界同人续有评骘,二三朋辈复加讨论。对北魏前期或魏晋以来北部中国的政治生态与民族关系,此书所探可谓提纲挈领,值得反复回味。本文欲...
摘要: 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注重整体及人伦和谐,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尺度的道德价值观;匈奴文化则是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注重个体,讲究实用,以现实利益为价值...
2002年6月至12月,本人受教育部“重点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骨干出国研修项目(社会科学类)”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作为欧洲研究汉学的中心之一,牛津大学在英国最早设置了汉学...
摘要: 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冷战期间因活动较少、相对隐蔽、作用相对有限,故未能引起重视。冷战后,伴随着“疆独”问题的凸显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摘要: 清朝统一新疆后,积极鼓励内地人移居新疆,以达减轻内地人口压力、开发新疆及实边之目的。随着内地人移居新疆,内地文化亦逐渐传入并扎根新疆,尤其是北疆。而内地的各...
《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五》:“阿拉善额济纳部一旗……。自为部,不设盟”。《清史稿·藩部传三》:“阿拉善厄鲁特部,……。自为一部,不设盟,受宁夏将军节制。”就清朝一代制...
摘要: 19世纪英国和俄国争夺中亚的过程中,中国新疆也卷入了这场持久的“冷战”;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乘新疆发生农民起义混乱之机,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并且与...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至神龟元年(518)间高昌王国的内徙活动,认为在柔然、高车与北魏三方角逐西域的政治格局下,处于柔然和高车争夺焦点上的高昌为求自保而...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夏口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翻译家。1904年留学比利时,1906年入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律,1911年大学毕业,受辛亥革命的感召,毅然归国参...
摘要: 1938—1948年间的国民参政会是这一时期中国的重要民意机关,共历四届。本文对历届国民参政会的各项治藏议案作了整理和分析,认为这些议案涉及当时治藏问题的各个方面,其...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称帝,至元八年(1271年)建国号为元,至元九年迁都大都。从此,大都开始了其作为有元一代唯一正都的历史。都城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不仅仅...
2007年的蒙元史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专著有申万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胡兴东《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符海朝《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
摘要: 西藏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主要是土著族及迁入的古越、华夏、羌、东夷人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经民族融合,西藏地区主要的民族是以发羌为主的诸羌...
摘要: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隋末唐初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各派势力的史事;第二部分分析东突厥对付中原各派势力的策略,指出不同时期东突厥的策论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许多具有大学水平但不专门从事亚洲国际事务研究的美国成人在有关蒙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政治重要性的知识上少得可怜,这种知识的缺乏根源于他们在小学、中学所受的教育。尽...
摘要: 蒙古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蒙古文学史料。随着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蒙古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已逐步发展成为蒙古文学史料学。蒙古文学史料学包括蒙古文学...
摘要: 明清传教士入藏传教,凡两百余年,先后呈现出三个阶段,即王朝统治者支持下的传教、传教士与僧人斗争下的传教,以及民族矛盾激化下的传教。基督教入藏传教,从宗教传播...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活动在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探寻这些民族发祥、迁徙、成长、壮大、建立政权、衰亡的历史...
摘要: 在清朝建立以前,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量内地汉民迁入垦殖。清朝以来,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垦殖,其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无序的活动,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
蒙古问题研究在我国从60年代中期起步,已经历了30多年的途程。本文拟概括地介绍、分析国外蒙古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果、发展趋势,提出从国外同类研究得到应有的启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