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的性质问题是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联到历史学 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同时也关联到历史学的科学性以及如何使 历史学成为...
历史不是垃圾,不等于糟粕;但历史中确有垃圾与糟粕,这就需要人们(尤其是学习历 史的人)具有分检与辨识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需要注明的是,历史中的垃圾与糟粕往往 也是一种...
人类的历史认知到底能不能够达到,或者接近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自从实证主义“ 求真”的史学观念遭到质疑以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以及其他许多人 的深深困...
中华民族向往统一、反对分裂、天下一家、同源共祖的历史认同观念由来已久,不仅是贯穿整个民族历史的优良传统和凝聚全国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而且也是中国史学中历史理论的重要...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史学界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历史学的客体,在新形势下,以人民群众征服、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做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 整体考察而...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 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 等。从秦汉...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爱国诗人、学者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隆回人。他家贫力学,九岁应童子试,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进岳麓书院深造,旋即参加省考拔贡。在岳麓书院...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时,一般都认为后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 传统,为中国人认同和接受前者提供了思想资源。然而,实际上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 义...
一、关于战争的起源 孙中山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就是用政治力去侵略别国的主义……欧洲各民族都染上了这种主义。所以常常发生战争。”这即是说,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就是战争的...
包括南明在内,明朝的寿命长达三百多年。这在我国古代史上,是属于国祚较长的。 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交往诸方面,都有显赫的成就,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占有引人注...
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我国的史学界不可能对历史 本身进行唯物史观的分析,也缺乏明显的、系统的唯心史观的理论体系。但在唯心主义 思想支配下...
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和,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夕,他向亲属们口赞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 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 指出:“史...
评价历史人物过去曾有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与态度:一种正确的即实事求是的方法与态度,全面详尽的占有史料,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也即我们所说的还历史的本来...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献及其整理,文献起源之久远、种类之众多、数量之浩广、整理 之频繁,蔚为大观。自孔子整理图书,由此产生了关于文献及其整理的专门学问--文 献学。然而中国...
后现代主义是影响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文化的重要理论思潮,到20世纪90年代 据称已取得文化霸权。探讨后现代主义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内涵,包括后现代主义对 启蒙运动的批...
陈寅恪先生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历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 史述...
历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它的实用,特别是它对后世的教育和警示功能。历史写作必须坚持求真的原则,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历史写作中都贯彻了这一原则并为后世大多数史学家所遵循。...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类僧史著作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其中尤以 南宋僧人志磐的《佛祖统纪》一书最为著名。《佛祖统纪》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大 最完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