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范晔《后汉书》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书写(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牟发松 参加讨论

⑥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⑦⑩[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芃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页;第44、23-28页。
    ⑧马植杰:《试论东汉的士风》,收入《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王先谦语,见氏撰《后汉书集解》卷六七末“校补·孙昱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82页。
    ⑨《春秋左传正义》卷一二《僖公五年》孔疏:“《(尔雅)释乐》云:‘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357页。《毛诗正义》卷五《魏风·园有桃》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十三经注疏》本,第357页。案“徒歌”、“空歌”,即无乐曲伴奏之清唱。
    (11)如明帝即位后,对过去当太子时的老师桓荣“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虽“年逾八十”,仍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荣卒,明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除(荣)兄子二人补四百石”。见《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第1252-1253页。下文中《后汉书》或简称“范书”。
    (12)以上分别见《后汉书》卷六三《李固、杜乔传》,卷六二《荀淑传》,卷六四《赵岐传》(按岐传称“永兴二年辟司空掾”,据《桓帝纪》,时房植任司空)。
    (13)以上分别见《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清河王庆附蒜》,《后(续)汉书志》第20《郡国志二》清河国条。《资治通鉴》卷五三桓帝建和元年、建和二年诸条。
    (14)见吕宗力:《略论民间歌谣在汉代的政治作用及相关迷思》(《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后收入所著《汉代的谣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将甘陵乡人谣与围绕顺帝、桓帝之立的梁冀与李固、杜乔之间的斗争联系起来,进而指出甘陵乡人谣实际上是指向桓帝的,秦蓁:《渊源与追忆:东汉党锢新论》(《史林》2008年第3期)是较早的研究成果,本文多有参考。
    (15)《后汉书》卷六七《党锢·杜密传》,第2198页。“时人故称‘李杜’焉”句李贤注:“前有李固、杜乔,故言‘亦’也。”为避烦琐,下文凡引自《后汉书·党锢传》者,一般不再出注。
    (16)见陶潜:《群辅录》,杨勇:《陶渊明集校笺》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1-363页。《集圣贤群辅录》(本名《四八目》)是否为陶潜作品,自四库馆臣依据乾隆“睿鉴”“断为伪托”以来(《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60、1273-1274页),学者大多赞同其说。而自潘重规:《群辅录新笺》(《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7期,1965年)详考其书,认为“实陶公平日读书之札记”,“缀集而成此篇”,《群辅录》“出于渊明手笔”已成学界主流观点。如上揭杨勇:《陶渊明集校笺》,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571-600页),均在采信潘说基础上,将《群辅录》收入陶集。
    (17)宋孝宗之说见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孝宗论不宜有清议之说”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41-542页。该条又称侍讲周子充谓杜乔为杜密之误,“乞从中删改”。但今日所见孝宗论说的文本,仍作杜乔。按杜乔未必为杜密之误,上文举魏文帝旌表二十四贤以杜乔为首,可资佐证。
    (18)金发根文,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1963年,第517-519页。
    (19)侯外庐指出,党锢之际,“谣言被当作一种武器来运用,一面以之攻击政敌,一面以之称扬己方的优越。”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368页。
    (20)《后汉纪》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张烈点校本,2002年,第430页。
    (21)如《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建宁二年冬十月丁亥条:“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李贤注:“钩谓相牵引也。”第331页。
    (22)《新唐书》卷七一下,第2397页。《全唐文》卷一四三李百药《房彦谦碑》所载世系略同,唯植至谌为七世,较《世系表》差一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37页。
    (23)杨勇:《陶渊明集校笺》卷一○,第361-363页。
    (24)汉末乡里清议以及名士人物评论,通常采取简明扼要的韵语、谣谚形式,称为“题目”或“品题”。《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劭与(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又称:“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李贤注“目”:“令品藻为题目。”《后汉纪》卷二七《献帝纪》初平四年(193)十二月条:“(许劭)善与人论臧否之谈,所题目皆如其言。”参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371-381页。
    (25)《艺文类聚》卷四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4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