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1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袁伟时 参加讨论

    五、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纵观章士钊一生,旁及梁漱溟等人,大体上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他们在思想史上值得肯定的建树,大都来自现代西方主流思想的介绍和坚持;执意回归传统,往往误入歧途。窃以为这个结论听起来不那么恰意,甚至可能有点伤害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却是难以抹杀的事实。
        随之而来有两个已老掉牙的问题应该再回答:
        1、是不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化不相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很有限度。笔者曾以以儒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在这两个世纪,儒学亦有其不容抹煞的历史性建树。主要有四:
        第一,为外来先进文化的进入开路。‘礼失求诸野’、‘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等儒学固有观点成了西方现代文化进入中国的最初依据。而“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思维习惯更成了突破儒学僵化外壳的内在力量。
        第二,为各领域的变革和制度创新提供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人们注意到进化论在19、20世纪之交的巨大影响。但不应忘记,在儒学是文化主流的中国社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传统思想更是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各项变革的主要理据。晚清最成功的改革是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是法律和司法制度改革。‘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自来讲刑法者,亦莫不谓裁之以义,而推之以仁。’沈家本等学兼中西的大臣正是以这些‘根本经义’,击破反对者的借口而实现这一重大改革的。”(注:拙作:《儒学历史命运论纲》,《中国现代思想散论》,第28~29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此外,有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永恒的魅力。唐诗、宋词、中国画……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医药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此等等。
        问题是一些中国思想家企求有更高的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修改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从康有为、章太炎、杜亚泉等人,包括章士钊、梁漱溟的以农立国或乡村建设论,到后来的新儒家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这样的探索为多元文化增景添异,不无好处。但迄今仍是有待证实的假设,是尚未实现的探索,而且迄今还看不到成功的前景。
        2、为什么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往往都由提倡学西方转向主张回归传统?
        窃以为这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缺乏穿透复杂历史现象的观察力。
        20世纪上半叶有几个影响世界全局的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苏联的出现及其计划经济貌似成功。这些事件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资本主义制度出了大漏子。
        以章士钊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
        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其思想的巨大震撼。死伤如此惨重,战后又一片萧条,任何思想家面对这样的历史现象都不能不驻足深思,努力找出原因和对策。1922年到欧洲,目睹尚未平复的战争创伤,耳聆对现行制度的强烈抗议,他的思想完成了又一次重大转折。
        他从欧战疑及资本主义。他说:“至于以工业立国者,则事事皆积极进行,故恒至生产过剩,竞争市场,推广殖民地,因此血战,前后相继。”(注: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159页。)与此同时,他断言:“盖文化者,与国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者也。一国生活状况枯涩纾促之度如何,即可以卜其文化高下真伪之度如何。知欧洲之情事者,可断言其资本之制不变,文化决无可讲。”(注: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217页。)欧战和战后的凄惨,从根本上动摇了章氏对资本主义的信心。这样的制度非变不可,而且要改变它的基础:“资本之制”。
        1929年开始的世纪经济大危机,苏联精心渲染它的计划经济的“伟大”、“成功”,反差强烈,进一步震撼着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绪。时至30年代,以坚定不移倡导宪政和传统道德著称的张君劢,也毫不犹豫在自己的纲领中用实行计划经济取代20年代消极地反对牟利之工商。甚至在20~30年代仍坚持不懈主张走西方道路的张东荪,到了40年代也主张在经济等领域向苏联学习。他说,在吸收计划经济优长的同时,“苏联还有一点最是为一切产业落后国家所应取法的。那就是对外贸易完全由国家办理……实在是产业落后国家自力更生以提高其生产的唯一要着……国家统办对外贸易是计划经济的前提,或柱石。此点办不到,一切必归无效。”“尚有一点亦足以后进的农业国家所取法。那就是所谓集合农场。”(注: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第61、63页,上海观察社,1948年。)
        回答出路在哪里这么重大的问题,最需要穿透复杂历史现象的洞察力;需要了解什么样的制度,才有最好的自我更新机制。在这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上,20世纪的颇多中国思想家交出的几乎都是不合格的答案。无论是20年代章士钊、梁漱溟的农国论,还是30-40年代张君劢、张东荪的宪政+传统道德+计划经济,都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那一国家或那一领域没有充分的自由,就不可能有持续可靠的自我更新。第二,无力抗拒西方极端思潮的裹挟。
        20世纪中国思想家的一大弱点是原创性不足。章士钊坦率说明他的农国论不是自己的创造发明。欧战爆发以后,被战争及其后果所震惊的西方思想家,正各抒己见,探幽烛微。章氏自己就说过:“以愚所知,今欧洲明哲之士,扬榷群制,思古之情,辄见乎词。如德之斯宾格勒,英之潘悌,其尤著也。”(注:章士钊:《农治述意》,《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346页。)这些战后西方非主流文化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斯宾格勒的“西方没落论”固然是他立论的重要基础;农国论亦取自潘悌。他写道:“英伦群家潘悌之徒,倡为农业复兴之论,识解明通,无可辩驳”。(注:章士钊:《业治与农》,《章士钊全集》,第4卷,第202页。)惟一的保留是他认为西方积重难返,农业无法“复兴”;中国中毒未深,倒有希望“以农立国”。这是有充分代表性的事例。
        即使像梁漱溟那样特色十足的文化三阶段论和乡村建设理论,也是国际间从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东方文化救世论的产儿。
        西方文化中非主流的偏门,特别是其中的极端思想,往往成为中国思想家各种千奇百怪主张的智慧渊源。在一个思想自由的现代国家,思想多元增添了文化绚丽。而在中国,被那些极端思想裹挟的人们,常常有意无意与权力结合,压制任何不同的声音,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