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袁伟时 参加讨论

    又如,抹杀个人的欲望和权利,并披上“为公”、“国家至上”等华丽外衣。对这类源于儒术的说教,他也给予严厉抨击。他认为:国家与个人关系根本不能以损此益彼去概括,而是要各自找到恰当的位置。“国家之职务,一面在巩固个人之私权,一面在维持社会之秩序”,“为国之道,不在毁民之所有以集乎公,而在致民之所有于相当之位……民利不张,国利胡有?民力不坚,国力胡生?民求民利,即以利国……凡言毁民而崇国者,皆伪国家主义也。”“公私不得其平……国家根本问题,坐是无由了处。而真正之和平幸福,举冥冥堕坏于名分经制诗书礼义之中。”(注:章士钊:《自觉》,《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84、185、180页。)
        再次,他认为,中国要前进就必须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他说:“吾人议设政制,亦多就其制本质求之可矣,不可为吾国历史见象所束也。苟见束矣,则惟有始皇再世,明祖复兴,然后足以解决中国之政治问题。吾人今日之悲观,正悲旧历史之重演”。(注:章士钊:《论政治与历史》,《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59页。)
        时至今日,对有现代社会常识的人们来说,这些观点都已不足为奇。但回顾中国人摆脱以圣贤、君主的是非为是非的艰辛;正视有那么多中国人至今仍把这些常识视为洪水猛兽;人们不能不对章氏及其他敢于冲击思想网罗的前人深表敬意。
        而从思想史角度考察,它上承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第一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下启新文化运动的新浪潮,其意义更不容抹杀。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大声疾呼要有“最后之觉悟”,追求的正是要唤醒中国人,勇敢接受现代文明的普世性成果,认识和维护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这正是章士钊在这一时期孜孜以求的目标。章士钊曾奋笔疾书;“民欲不以正通必以变通,不以缓通必以急通,而吾有史以来之改姓易朔,狐火篝鸣,皆可以此点窥其真蕴。”(注:章士钊:《自觉》,《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80页。)在李大钊的名篇《民彝》中,我们可以一字不易不加引号看到这段名言,显示了两者的传承关系。
        (4)阐扬“调和立国”论。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章士钊逃到日本,给了他冷静总结和反思的极好时机。在自己主编的《甲寅》杂志上,他提出和系统论述了“调和立国”论。这个理论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但也严肃地批评了以孙文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错误,鼓吹建立以调和、宽容为基础的多元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在他看来,专制是逆时代潮流的反动祸害。他写道:“专制者何?强人之同与己也。人莫不欲人之同于己,即莫不乐于专制。故专制者,兽欲也。遏此兽欲,使不得充其量,以为害于人群,必赖有他力以抗之。其在君主独裁之国,抗之以变,则为革命。抗之以常,则为立宪。抗之以无可抗,则为谏诤。”“孟德斯鸠曰:‘且专制之国,其性质恒喜同而恶异。彼以为,异者,乱之媒也。’……彼虽指宗教言,然专制与喜同连,到处可通。”(注:章士钊:《政本》,《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7页。)他毫不含糊地认为,不管革命派有多少错误,以袁世凯为首的专制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其危害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他一再指斥另一种极端--“暴民专制”。他说:“往者清鼎已移,党人骤起,其所以用事,束缚驰骤卤莽灭裂之弊,随处皆有。国人乃皇皇然忧,以谓暴民终不足言治……”。党人“未能注意于利益不同之点,极力为之调融,且挟其成见,出其全力,以强人同己,使天下人才尽出己党而后快。又其中有所谓暴烈分子者,全然不负责任,肆口漫骂,用力挤排,语若村妪,行同无赖,因之社会之情以伤,阴谋之局以起,则事实具陈,无可掩也。”(注:章士钊:《政本》,《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11页。)这些文字写于1914年。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国家的革命政党或势力,在推翻原有政权后,都必须经历由革命组织到民主政党全面转型的艰难历程。这个蜕变过程的成败,不但影响这一政治力量的盛衰,也对国家发展的顺逆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失败后的国民党由于孙文及其追随者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正处于四分五裂无所作为的状态。作为深知内情的同志和诤友,章士钊坦率反思,一语中的,说出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
        章士钊没有停留在现象层次。他指出,中外历史一再证明,走向极端,拒绝调和,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789年5月法国的三级会议意在和平改革,而路易十六则志在报复和绝对专制,结果招来断头流血的大祸。法国大革命也曾“走入极端,酿成帝制”。“当第一次革命初起之时,首义诸贤所倡自由、平等、博爱三大义,心诚求之,未遗余力……即残暴如段敦(今译丹东),由其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观,可见其横厉无前,意亦在伸其所信。徒以所主张者邻于绝对,与社会心理不能相入,必欲行之,势难扫除一切障碍,绝其本根,而大祸起矣。”(注:章士钊:《调和立国论残稿》,《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278页。)英国虽屡受调和之福,“惟克林威尔自信力过强,以为己之所行,有百正而无一曲,人有持论稍异于己者,决不容之。”“遂至身死名裂,尸且受戮,良足惜也。”(注:章士钊:《调和立国论》,《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265、266页。)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至今仍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历史上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就曾一再陈述其流血恐怖的惨状,企图以此说服朝廷主动变法。章士钊则从思维方法等更高层次,开中国人总结这一重大事件负面教训的先河。民国初年,以批判态度观察政局发展的中国人为数不少,但能联系世界历史全局反复思考的却不多见。
        针对这样的现实,章氏认为思想和制度等方面都应以调和立国论为指导,作出相应的转变。
        首要的是必须确立一个根本观念:“社会化同以迎异则进,异以存同则退。”(注:章士钊:《政本》,《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7页。)把好同恶异的专制恶习逐步排除。他认为,先秦以后,中国政治和学术文化停滞不前,就是以利禄之途,逼人尊孔,吃了好同恶异的大亏。
        他清醒地看到,空谈化同迎异,不能真正确立这样的风气和社会运行机制。关键要培养对抗力,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他以赞同的态度引用张东荪的话:“强有力者,恒喜滥用其力,滥用而其锋若有所婴而顿焉,则知敛。敛则其滥用之一部削灭去,而力乃轨于正。”然后指出:“其所以使之然者,则他方面之对抗力不可侮也。苟一国焉,而无此对抗力,则其政象为专制……养成对抗,必如斯宾塞言:‘圆满一己之义务,而不侵害他人。’惟其圆满己之义务,故‘不肯屈服强者之指命’;惟其不侵及他人,故得保持平等之权利”。这也就是所谓正义。(注:章士钊:《札斯惕斯》,《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61~62页。)调和立国也离不开这个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