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袁伟时 参加讨论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他认为:“上海之新败也,吾才短力脆,躁妄致敌,潜怀我杀伯仁之惧,兼蓄愿为周处之思;加以未达壮年,了无学殖,人众茫然无主,事到不知所裁,眼前失机犹小,将来误事必大;愿假数年之力,隐消大过之媒,际兹大党初建,应以分工为务……大队趋重实行,小队容其攻苦”。(注: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章士钊全集》,第8卷,第314~315页。)他冷静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决心克服自己的弱点。在他看来,读书,了解世界文明的成就,为挽救祖国作好充分准备,仅仅是分工,并非脱离革命。于是,他在东京闭门苦读,并于1907年到英国阿巴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修法学硕士学位。(注:章士钊在1912年给杨怀中的信中说到“在厄北淀”与杨笃生同学情况(《章士钊全集》第2卷第508页)。1914年又写道:“愚学于厄北淀大校”(《读严几道《民约平议》》,《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20页。)。章含之写的《章士钊全集》前言说“父亲从东京赴英国深造,在艾丁堡大学攻读法学。”(第4页)可能另有所据。我从前说。)对一个25岁的热血青年说来,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和有远见的选择。
        事实证明,这不是畏葸卸责。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他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发表的文字,确实已非吴下阿蒙。辛亥革命爆发,他不顾还差半年就可拿到学位,立即回国。当年少了一个不畏艰险的战士,而今却多了一位比较成熟的思想家,发挥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第二件事是到了南京,谢绝官职,出掌《民立报》笔政。
        1911年冬,到达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黄兴邀他参加,他却宁可重端报人饭碗。《民立报》是公认的同盟会总机关报,他不是同盟会员,应邀入主编辑工作;这已经有点出乎常规。更令一些人为之侧目的是,对临时政府有些措施(例如,制定《报律》;欲将汉冶萍公司抵押给日本;“南京政府组织之不良”(注:章士钊:《共和略说》,《章士钊全集》,第2卷,第22页。);等等),该报竟毫不客气猛烈抨击。在他看来,当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有些作为,已是“暴民政府”的“暴民专制”行为!(注:章士钊:《新闻条例》,《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45页。)抨击这些错误措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自然引起不少国民党人强烈反对。于是,他挂冠而去;但立即另办一个《独立周报》,继续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第三件事是,明知无望,却坚决与黄兴奔赴南京起兵反抗袁世凯。失败后,逃亡日本,在参与重要政治派别欧事研究会活动的同时,创办《甲寅》杂志,深入进行理论思考,系统宣扬自己的调和论政治哲学,影响颇大。从内容看,它对辛亥革命的冷静反思,相应提出和阐释的各种问题,与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从人员构成说,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领袖都是这个刊物的重要作者和编辑;胡适也和章氏函件往来,积极投稿。前人早就注意到《甲寅》和《新青年》有内在关联;特别是高一涵和李大钊,从思想到文风都深受章氏影响。
        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辛亥革命前后章士钊宣扬和追求的是什么?简单地说,他关注的中心是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据现在收集到的材料,他赴英留学后,迟至1910年9、10月间才重出论坛,第一批政论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此时至1919整整十年间,他的基本观念不变,多方进行探索,在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政党政治的追寻。
        1906年开始,清政府正式打出“预备立宪”旗号。1907年,下令筹设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1908年,颁布宪法大纲,定九年后召开国会(1910年决定提早4年);接着又颁布了地方自治章程。1909年,各省咨议局开会。翌年,资政院也开院了。在这个过程中,从各地商会、士绅到地方督抚和咨议局,一浪高过一浪请开国会。对这些政治体制改革活动,是置之不理,还是积极引导,使之成为中国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开端?章士钊选择后者。
        在中国提倡政党政治不是由章士钊开始的。早在1897年,唐才常就发表文章指出:“五洲强弱盛衰之枢纽,恒于议院觇之。”“有议院必有党……诸国明许以党,党亦明张其帜,明异其途,以待权衡于党之多少而可否之,而事无弗举。”如英国“政以党成。其党二……二党视宰相新旧进退之,一出一入,循环无穷,而事乃剂于平。”(注:唐才常:《各国政教公理总论·议院》,《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88、87页。)进入20世纪的第一年,秦力山更大声疾呼:“非立大政党不足以救中国”。(注:《秦力山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46页。)1905年开始,梁启超冀图推动清帝国走上君主立宪之路;组织政党成了题中应有之义。1907年10月以梁氏为领袖的政闻社成立,尽管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解散,却在中国政党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他们认为,现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政闻社的名义领袖--“总务员”马相伯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政党政治者,现世人类中最良之政治也。夫政治果有更良于此者乎?曰,理想上容或有之,而事实上则未之闻……人类既不完全,故政治无绝对之美。既无绝对之美,而求其比较,则舍政党政治无以尚也。”(注:马相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73页。)而所谓政党政治就是两党或多党政治:“道有阴有阳,数有正有负。吾是吾所是,而不能谓人之尽非。此国家所以能容两政党以上之对立也。故吾侪忠于本党,而不嫉视他党,可以为光明正大之辩难,而不可以为阴险卑劣之妨害。”(注:马相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马相伯集》,第76页。)这些都显示了对现代政党政治的深刻了解。1909年11月30日广东省咨议局议员陈炯明在该局第一期会议第14次议事会上,提出五件临时动议,其中第五件为:“本局各议员闭会后,应就各地方提倡建议协会及设法组织政党,为本局之后盾。”讨论后通过的决议是:“第五件将政党二字改为补助机关,亦经多数赞成办理。”(注:《广东咨议局第一期会议速记录》第99叶,广东法政学堂活版,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1月,21省的速开国会请愿代表团在京组成“速开国会同志会”,他们发出的公开信呼吁:各地各社会团体和“硕德名彦”,“或分电政府,或呈恳当道,奏达舆情,以民气民力所蓄积得和平竞进,齐发以向政府。有此纪律之团体,在此时既为国人之后援,在他日即为政党之先河。”(注:《国会请愿代表团为告知第一次请愿情形致苏商会函》,《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58~1259页。)这些材料表明,在当时的精英阶层中,已经出现组织政党的强烈愿望。到了“1911年上半年,政学会、宪政实进会、辛亥俱乐部、宪友会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批合法政党出现。”(注: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9页。)
        章士钊的贡献在于结合当时的实际,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与坚持了政党政治的基本原则。辛亥革命前夕,开国会、立宪,已成了全国性的热潮。海内外越来越多史家认为,与其把这个立宪思潮和革命思潮看成对立而互不相容的,毋宁把它们视为客观上互相补充的。立宪思潮不单为成立民国奠立思想基础;不遗余力传播这个思潮的立宪派,也成为顺利推翻清帝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章士钊的贡献是在立宪思潮汹涌澎湃之际,努力阐明它题中应有之义--政党政治。当人们热衷请愿之际,他棋高一着,写出13篇论政党政治的专文,阐释了一系列有关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