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谢湜 参加讨论

一、引言
    市镇研究向来是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外学者成果突出,相关学术回顾也不胜枚举。① 以往研究江南市镇的发展历程,多从宋代以后草市和军镇向商业性聚落转变的趋势进行追溯。② 关于明中叶以后市镇兴盛、商贸繁荣的面貌,论者甚众,而对于明中叶以前市镇逐渐兴起的轨迹,限于史料,尚缺少细致的讨论。
    从时间序列上看,江南地区在宋元时期兴起的市和镇,到元明之际有一部分已走向衰废,而到了明中期,江南又有新的一波市镇兴起的浪潮。
    弘治《上海志》列述了从宋、元降至明弘治间邑中市镇的盛衰沉浮。其中,宋时的通海大镇青龙镇,因水道变迁,到元末已逊位于太仓;元代因海漕和棉业而兴盛的名镇乌泥泾,已是“鞠为草莽”;其他老镇如下砂镇等早已废弃,但“虽非古镇,而民物丰懋,商贾鳞集”的三林塘镇等新兴市镇引人注目。③ 正统以后,市镇发展面貌发生了不少变化。范金民和夏维中关注了成弘时期苏州府吴江县市镇突出的发展面貌。④ 弘治年间,吴江县共有三市四镇,即县市、江南市、新杭市、平望镇、黎里镇、同里镇、震泽镇,据县志所述,这些市镇生成时间不一,但大多是在成弘之际发展成为巨镇的。⑤ 弘治《吴江志》认为“人烟凑集之处,谓之市镇……吴江为邑,号称富庶,在城有县市,在乡有四镇,及凡村落之大者,商贾之往来,货物之贸易,红尘滃然,自朝至暮,无虚日云”。⑥ 可见,该志纂者吴江人莫旦把“市镇”作为一种商贸聚落,并未突出“市”与“镇”在性质上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莫旦还把“村落之大者”列入了记载市镇的范围,⑦ 反映了一些大村落因商货辏集而跻身市镇行列的趋势。
    除了吴江县,苏松地区如常熟、太仓、⑧ 嘉定等州县,在明正统以后特别是成化、弘治时期,陆续出现了不少由民人创建的新兴市镇。以常熟县为例,据至正《重修琴川志》记载,常熟大多数名镇如常熟镇、庆安镇等,在元代后期已废。⑨ 而到修撰弘治《常熟县志》时,宋元时期的老市镇除了支塘镇、双凤镇等硕果仅存,其他如许浦镇、塗松镇,不是名存实亡,便是“人烟寥落,不能如故”。许多新市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杨兴市“旧传有杨姓者贸易于此”;奚浦市“正统间居民钱氏所创,北通大江,饶鱼盐之利”;徐家新市“弘治初里人徐氏所创,招致商贾,遂成市”;唐市“正统初居民唐氏招致商人交易,遂成市,旧名尤泾市”;李市“正统初居民李氏兴创,缘近山泾,又名山泾市”;璜泾市“成化间居民赵、陆二氏兴创”;双浜市“弘治间居民张氏创建”。⑩
    从空间差异上看,常熟、太仓等州县在正统以后村落成市的现象比吴江县更为突出,这与宋代以来太湖地区开发格局的演进有关。
    在太湖流域地貌分区示意图中(参见第37页附图),吴江县及其邻近的昆山、青浦等县,大体处于冈身以西湖荡棋布、河港纵横的中部洼地平原,古代地方文献中常称这一地带为“低乡”。与“低乡”相对的是“高乡”,包括沙嘴冈身地带及其以东的牒缘外高地,上述常熟、太仓、嘉定等州县的大部分辖境便处于高乡地带。(11) 宋代以来,低乡的开发整体上早于高乡,低乡不少市镇居于水陆要冲,坐享商货辐辏之地利,有了一定的商贸聚落基础。一部分宋元兴起的低乡市镇,在明代中期跃升为巨镇,其繁盛大多持续到清代,乃至今日。高乡地带则是从元明之际才走向全面开发的,明中期兴起的这些高乡市镇,大多是脱胎于村落的新市,而且多由各姓民人创建,数量颇多,规模相对于低乡则较小。可以说,高乡市镇的兴起代表着一条新的市镇发展脉络,这一脉络反映了元代中后期到明代中叶江南的地域开发进程。
    明中叶以后,高低乡的开发程度逐步接近,市镇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相似的面貌,而且“市”与“镇”的实质区别也进一步模糊化。正德《姑苏志》记载苏州府各县的乡、都、市、镇、村时,在按语中称“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12) 到了清代,乾隆《吴江县志》的纂者虽区分了“市”与“镇”的称谓源流,但也指出村、市、镇的名号在实际指称中的混用。(13) 该志纂者没有拘泥于称谓辨析,而更为关注明代以后市镇的商贸发展与盛衰增易。
    上述高低乡开发格局的演变,为我们理解正统以后低乡巨镇渐成、高乡新市崛起的面貌初步提供了一种空间视角。高低乡市镇发展的“时间差”,将笔者引向对元明之际至明中叶江南社会变迁趋势的思考。
    学界以往对于江南市镇的研究,不乏从空间和环境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海津正伦着重探讨江南三角洲内部的地形特点与市镇分布的关系,他认为正德年间以太仓、嘉定、昆山、常熟等冈身地带县份的棉作发展,是其市镇密度逐渐高于低地平原的原因,而正德后低地蚕桑业、丝织业之崛起,令其市镇发展与冈身棉作带并驾齐驱。(14) 范金民和夏维中则从水陆运道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影响,解释苏州府市镇分布状况。(15) 在这些研究中,种植格局改变引起的经济格局变迁,成为考察市镇发展的重要参考系,而这种格局在16世纪中叶后趋于定型,又恰好与过往许多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年代序列相互印证,于是研究者容易承续相关研究主题,以此切入对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变迁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