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谢湜 参加讨论

赵汴三兄弟捐金助守,未能阻止寇盗的继续入侵,在嘉靖三十三年的倭乱中,赵廷梧伯兄赵栋一家三十余人被烧杀,损失惨重。(116) 镇志认为,赵栋家住璜泾镇北长泾河边,尚且遭祸,可知全镇之罹难。实际上,赵汴一家在嘉靖中期已迁居郡城,还增辟第宅。赵廷梧也随父徙郡,其妻杨氏怀胎后留乡,恰好在倭乱时产下赵云蒸,在凶境中辗转返郡团聚,化险为夷。(117) 赵廷梧倭乱后还家,已是满目疮痍。(118)
    从谱传记载来看,赵氏之家业在嘉靖中期已有颓势,但非独倭乱使然。期间,家族成员纷纷徙居州城、郡城的过程,实际上折射出璜泾家业经营的危机。前述祖赐长子赵濂奢靡出格,次子赵潼(号复庵?-1578)斥资捐得八品散官,但未能诣任,归乡后家道已中落:
    (复庵)既闲居弗仕,家益落。然以巨室名在,有司岁课必责办以粮役,翁不堪,乃悉售产,侨迁于州城之寓邸居焉。(119)
    赵潼迁居州城,显然是放弃璜泾田产经营的结果,而他的侄儿赵廷梧随父徙居郡城后,也面临家产经营策略的抉择:
    伯子故从其父徙郡,而有田在州可耕。人谓:“区赋长,亦易践,奈何不一省视之?”伯子笑曰:“夫长五湖者何人也?而乃以一区长为也,卒业之如瓯脱已。”故家稍困,而伯子亦不顾布袷。(120)
    赵廷梧显然对区赋长的权责不以为然,赵氏的粮长世业至此走向尽头。实际上,赵潼不堪粮役出卖田产,赵廷梧不充粮长,均与嘉靖年间苏州地区赋役改革有关。由礼部尚书顾鼎臣、南直隶巡抚欧阳铎、苏州知府王仪主导的这场重要改革,包括土地清丈、税粮“征一”、官民田税则均平、粮长制改革等关键内容。其中,对高乡影响最大的是税则改革,因为在官民田税则扒平的同时,各县在清丈土地基础上,各自对田地税则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下表列举了均粮改革后常熟县、昆山县与太仓州的税则。
    弘治十年析置太仓州时,昆山之高乡几乎全入太仓,因此,昆山在均粮改革后全征低乡之税,高出太仓许多。太、昆的税则差额其实在均粮前已经出现,在嘉靖初年昆山低乡受涝之时,“昆山人户不察大体,蜂起妄议,以为膏土割分于州,而无复仰赖东南高乡”,一度引发废除太仓州的争端,而终未遂。(121) 在置州时,常熟、嘉定割入的部分均为高乡,然而,此次均粮后常熟高乡基本仍依照旧的较低的税则,而同为高乡的太仓,税则却升至接近低乡,璜泾镇无可幸免:
    镇地从常熟三十四都分割,属海滨边境,原输一斗九升粮。今昭文田与镇地接界者,如三十二都、三十八都等区,仍输一斗九升。独分割在太仓者,嘉靖十五年均粮法行,陞二斗八升,后增至三斗。(按:曾见时习《双凤镇志》,极赞均粮之公,以双凤与直塘两镇俱系水田,重则田赋一均,而粮皆从轻。不知傍海硗瘠之区顿浮三分之一矣。)(122)
    本文第二部分已引述了梁方仲关于嘉靖年间粮长制改革的论证,在新的编签方式和高税则下,无论以田产还是按家赀编派,对经营大量田产的市镇主姓璜泾赵氏都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官民一则”改革中,官田之租转为民田之税,土地自由买卖得到默许,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赵潼在不堪粮役的境地下售产迁郡了。在嘉靖后期由均徭向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时期,田产一直是评定户等以均徭派役的主要依据,自嘉靖初均徭始,便“以田为定,田多为上户(有从人起者,有从田起者)。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也”,(123) 赵廷梧一家终以田产家赀被编为上户。嘉靖后期赵廷梧居郡,赵云蒸(字龙伯)先游学南京国子监,又改北学文,但乡试终不利,举业无成,归而受业于王敬臣(少湖先生)治理学,后“居乡为家督”。(124) 面对家道之中落,赵云蒸以一首《上户谣》吟叹怨憾:
    编氓数编为上户,岂知上户身无裤。啼饥告籴谁见怜,逋负屡遭官长怒。捉襟露肘丑态呈,教子泮宫休署名……铺垫常规稍不敷,呼名嘲笑挥如帚……薄产空名只办粮,素封先业俱零落……(125)
    在嘉靖年间均田均役的改革期,璜泾赵氏无法再如宣德改革期那样与官府打通关节,安富乐业。祸不单行,赵氏的其他支派在隆万之际也都面临着家业危机。灵机妙算的西川公赵宗赐大概也算计不到,正是自己的孙子赵果(1544-1617)惹来破家之祸:
    娄川公,讳果,字毅甫,别号娄川……有兼人之才,无容人之量,族中咸惮之,公富于财产,为一区耆老。值万历九年丈量,守至,公家以巨鲫为供,公恶食鲤,与从人不合,指鲫为鲤,守公数以事诬呈之,详上台,遂坏其家。(126)
    我们从赵果因“指鲫为鲤”而破家的故事,可以窥见隆万之际一个普遍世情:在粮役的编派中,一般的富户只有不断地媾和地方官吏,达成“默契”,方可保家。事实上,许多富户正是因粮长或解头之役而赔累破家,因此,中下之户更愿意将命运托付于仕宦势要,规避赋役。嘉靖朝之后,赵家始终无法晋升仕第,光耀门楣,甚至连承载祖荫之世恩楼也为他姓所得,(127) 如此看来,即使赵果安分诚意地为州守呈上巨鲫,璜泾赵市估计也好景不长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