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谢湜 参加讨论

海漕时代的契机,使得“税家漕户”成为高乡的权势,大族兼并大量田产,富户私谒官员、串通胥吏的现象也开始出现。(40) 高乡渐辟,元廷也提高了赋税征收的额度。(41) 从至正中期直至元朝灭亡,张士诚夺得苏州地区的统治权,在这段时间,元初经营海贸致富的大家有何具体动向,尚不清楚,但当时张氏政权的官员买田置产之风则见于方志。顾炎武在追溯明代官田起源时称:“张士诚据吴之日,其所谓平章太尉等官,皆出于负贩小人,无不志在良田美宅,一时买献之产遍于平江。”(42) 另有稗说称:“张士诚据苏州,以牛种给民,募垦荒芜,耕者四集。民德之,至今有太尉庙,像如王者,香火不绝。”(43) 在元末群雄争霸的乱世中,张士诚治下的高乡开发继续推进。张士诚据吴时,曾在高乡一带筑城御敌,一些筑城之地还在明代发展为市镇。明廷入主江南后,高乡民人对张士诚时代的怀念之情仍体现在一些风俗之中,流传至近代。(44)
    关于延祐后“税家漕户”的动向,只在零星史料中显露端倪。弘治《太仓州志》提到,与璜泾镇相距不过20里、后来同隶属于太仓州的新安镇,其创立者钱璞是元海道运粮千户钱贵的后代:
    钱氏,新安乡巨姓。有名贵者,读书,雄赀,在元时为海道运粮千户。子景春,字元卿,隐居好施,独建戚浦塘桥以便往来,人德其尚义,名其桥曰尚桥。孙琼,字孟玉,倜傥有胆气,时有勾军千户舞威虐民众,莫敢抗,琼挺身系其人,亲面太祖高皇帝,应对称旨,枭其人于市,赐琼衣钞而还,乡邦荣之。七世孙璞,亦豁达有为,因其乡陆公堰旧有小市,遂捐赀修葺,更其市名曰新安,有无贸易,货物流通,乡民便焉。(45)
    钱贵治海漕而发迹,其子景春在乡间有了一定的地位。入明后,钱贵之孙钱琼,以“倜傥有胆气”博得明太祖的赏识。钱琼在明初的事迹颇具典型性,明廷在江南乡村的统治策略之一,便是利用“有恒产有恒心”的“良民”来协助政府征收赋税、维持乡村秩序。粮长制的实施贯彻了这一理念,并在明初发挥了作用。除了钱氏这类税家漕户,还有不少在元代崛起的豪户入明后仍为乡村权势,有的还在15世纪的市镇创建、经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明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问题,学者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刘志伟考察了元明之际珠江三角洲地方势力的转变,指出明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基层社会的支配权力由地方豪强转变为士绅阶层,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转移,更包含着社会文化规范和国家秩序转型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士人对于先世历史的叙述,无论是实录还是虚构,都反映出地方历史演变之真实趋势,成为明代以后士大夫对地方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从这类模式化的历史记忆中揭示其文化意义,有助于了解明代中期以后社会转型之研究。(46) 限于史料,我们尚无法获悉赵子安在元明之际的具体活动,然而,赵氏谱牒对子安开基的简略追述,将我们的目光引至元代中后期“去海十里”的高乡社会。在那里,海漕时代的拓殖将一批富家豪户送进了明代。
    四、明初至宣德永充粮长的积累
    不知是巧合还是赵氏纂谱时的推断,赵子安的儿子赵孟吉恰好在“大明龙飞之际”出生。通过前引安彦泰《重建唐茜洪桥记并铭》一文,我们获知赵孟吉“洪武初命举为税长”。洪武初年,以丁粮多寡为标准签派粮长。《大诰续编》和《大诰三编》记载了洪武初年常熟县官乱政的罪行,其舞弊行为是将粮区犬牙相入,既不按都编定粮长,也不按“万石”的标准设足员额,导致“钱粮不清,田地不真”。于是,洪武十九年(1386)革罢常熟县粮长,用里长催办。(47) 除了常熟县的例子,苏州府嘉定、吴江等县也有许多粮长舞弊的案例。(48)
    暂不论洪武十九年常熟的“裁粮归里”是否完全落实并延续下去,税粮的征收仍是责成丁田丰足之大户,“粮长”的实际职能此时也未有变化,赵孟吉能被推举为税长,足以证明赵氏在常熟三十四都田产之丰,(49) 据此也似可推测赵子安在元末曾致力于置田和经营活动。至于赵孟吉在常熟粮长任上有无“污点”,无从得知,若以其子孙继任粮长、以产雄乡之后事而论,则孟吉在洪武初年以粮长立业,功不可没。赵尚德继承父业,掌税璜泾,开拓了家业。成化二十年(1484),尚德之孙赵璧请南京翰林院掌事钱溥为尚德翁撰写了墓表,其文曰:
    君讳聪,字文敏,号尚德。世居海虞之璜溪,大父子安,父孟吉,号耕隐……天性孝友,读书,不入城市。既为邑大夫所知,今长税万石于乡,辞益坚,而勉应之。殚心悉虑,事必先集于公,不羡于常,不扒梳于细,乡人逮今感之。又生贤子孙,克承厥志。晚年脱屣尘务,内外之事,一切付之家督……成化八年,朝廷覃恩,推隆高年之典。时八袠有八,爰授冠服之荣。(50)
    钱溥的生花妙笔也令尚德俨然德高望重之稚士。“事必先集于公,不羡于常,不扒梳于细”之类的行文,其实是成弘年间文人为粮长撰铭的惯用套路。梁方仲曾认为,这类表述反过来可证明当时粮长诡诈敲剥乃是常态,只需不舞弊,便算是好粮长。(51) 赵尚德之子赵蒙庵,承袭了祖业,并发扬光大,《蒙庵赵君墓表》记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