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南北朝的历史遗产与隋唐时代的正统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刘浦江 参加讨论

四、径承汉统说的提出及其政治实践
    东晋南北朝以来的南北正统之争,给後人留下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北朝正统论堪称隋唐时代主流的历史观念,但因无法解释清楚其正统源头而受到人们质疑;南朝正统论虽然在士人阶层中仍具有很大影响力,但显然不可能爲隋唐政权所接受。於是便有人提出一种折衷意见:不妨略过魏晋南北朝分裂时代,直接上承两汉法统。
    首倡此说者是文中子王通。据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说:“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66)《中说·魏相篇》也提到此事:“子谒见隋祖,一接而陈十二策。”关於《太平策》的主旨,详见《中说·关朗篇》:
    子谓薛收曰:“元魏已降,天下无主矣,开皇九载人始一。先人有言曰:敬其事者大其始,慎其位者正其名。此吾所以建议於仁寿也:陛下真帝也,无踵僞乱,必绍周、汉,以土袭火,色尚黄,数用五,除四代之法(67),以乘天命,千载一时,不可失也。高祖伟之而不能用。所以然者,吾庶几乎周公之事矣,故十二策何先?必先《正始》者也。”(68)根据王通的这番自述,可知《太平策》的第一篇名曰《正始》,作者开宗明义地向隋文帝提出了径承汉统的建议。王通认爲,南北朝是一个“天下无主”的时代,直到开皇九年灭陈之後方才获得正统地位,因此他主张隋朝当以土德承汉之火德,而不应该承周之统,以火代木。据《文中子世家》说,文帝“下其议於公卿,公卿不悦”。这是可想而知的结果。杨氏代周而立,隋朝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继承北周法统的基础之上的,“以火承木”可以说是隋朝政治家的惟一选择,王通的意见未免太不合时宜了。因爲这个主张行不通,所以後来他才又提出了魏承宋统的正统谱系,试图对北朝国家的华夏正统来源做出新的解释,“以断南北之疑”。
    有趣的是,王通之孙王勃後来也倡言唐朝径承汉统说,《旧唐书》卷一九○上《王勃传》曰:
    勃聪警绝衆,於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言唐德灵长千年,不合承周、隋短祚。其论大旨云:“以土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金王者,四十九代而九百年;水王者,二十代而六百年;木王者,三十代而八百年;火王者,二十代而七百年。此天地之常期,符历之数也。自黄帝至汉,并是五运真主。五行已遍,土运复归,唐德承之,宜矣。魏、晋至於周、隋,咸非正统,五行之沴气也,故不可承之。”(69)王勃对唐朝的正统来源做出了新的解释,按他的说法,唐朝土德当承自汉之火德,而不应承隋之火德。他把魏晋至周隋都列入闰位,认爲“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两朝,咸非一统,不得承五运之次”,这种主张显然是受了王通的影响,只不过比他祖父还要走得更远--就连大一统的隋朝,也被他排斥在正统王朝之外。唐人谓“勃言迂阔,未爲当时所许”(70),也许这种意见当时尚未引起唐朝统治者的注意。
    到了武后和玄宗时期,王勃的上述观点开始在政治上发生影响。载初元年(689),武后宣布改用周正,以十一月爲岁首,声称“今推三统之次,国家得天统,当以建子月爲正”(71),其理论根据来自於董仲舒的三统说。同时,又“以周、汉之後爲二王後,封舜、禹、汤之裔爲三恪,周、隋同列国,封其嗣”(72)。此举意味着将唐朝国家法统的来源直接指向汉朝,而从曹魏到隋朝的正统地位通通都被否定了,《改元载初赦》对此做了具体的阐释:
    自魏至隋,年将四百,称皇僭帝,数十余家。莫不废王道而立私权,先诈力而後仁义。勋未逾於列国,德不惭於霸图。虽复时合诸侯,一匡区域:晋武践祚,茂烈多惭於水官;隋帝乘时,雄图不逮於秦氏。惟彼二君闰位,况区区者,岂宜当三统之数者乎?(73)这意思是说,自曹魏以来的统一王朝仅有西晋和隋朝,若论两国之功业勋德,尚不及秦朝之盛,故理当列入闰位,至於其它偏据王朝,当然更无足挂齿了。武后对唐朝正统的重新定位,显然受到王勃的影响,不妨把它视爲唐承汉统说的第一次政治实践(74)。不过,中宗复位後,随即於神龙元年(705)五月宣布“依旧以周、隋爲二王後”(75),恢复了旧制。
    玄宗时期,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建言唐承汉统说,并被玄宗采纳而付诸实施。天宝九载九月,处士崔昌上《大唐五行应运历》,采王勃旧说,“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请国家承周、汉,以周、隋爲闰”(76)。“书奏,诏公卿议,是非相半。时上方希古慕道,得昌疏,甚与意惬。宰相(李)林甫亦以昌意爲是”(77)。於是玄宗下诏,以唐土德承汉火德,自曹魏以下历代帝王皆黜之,尊周、汉爲二王後,并殷商爲三恪,同时废去魏、周、隋之韩、介、酅三国公。“是岁,礼部试《土德惟新赋》,即其事也。”(78)可见这在当时是很有政治影响的一件大事。但仅仅三年之後,事情就发生了变故。“及杨国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贬崔昌并当时议者”(79)。於是“魏、周、隋依旧爲三恪及二王後,复封韩、介、酅等公,其周、汉、魏、晋、齐、梁帝王庙,依旧制”(80)。这是天宝十二载的事情。
    虽然唐承汉统说的两次政治实践最终都归於失败,但仍然可以看出这种政治学说在唐朝影响之大。王通祖孙先後提出的隋、唐径承汉统说,爲隋唐时代的南北正闰之争带来了新的思维。当然,在隋朝及唐初的时代环境下,如此大胆的见解尚不可能爲政治家所接受,因爲坚持北朝正统以解决隋唐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在当时来说毕竟还是一个非常紧要的现实问题。而到了中唐以後,时移世变,大唐王朝的正统性已经毋容置疑,北朝正统论也成爲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於是像唐承汉统这样“迂阔”的主张居然可以一而再地付诸实施。不过,这种政治实践肯定是难以持久的。在五德终始说盛行的隋唐时代,在宋儒提出“绝统”、“无统”说之前,把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都搂斥於正统王朝之外,这样的正统谱系很难爲人们普遍接受(81)。
    综上所述,由南北朝所留下的历史遗产而引起的正闰之争,关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隋唐士人阶层中存在着广泛而持久的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北朝正统论、南朝正统论和径承汉统论三种截然不同的正统体系,而各个体系之中往往又包含着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主张。现将各家正统说加以梳理,列爲下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