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桑兵: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围绕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桑兵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辛亥南北战事相持不下,为了避免战祸延长造成国家社会的重大危机,促使清帝退位成为首要选项。在清廷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间,袁世凯上下其手,一面化解君主党的反对压力,一面排除民党的限制约束。他力图借权力来自清帝逊让之名,以便主导南北政府合并,使得延续清朝的法统与承接清朝的政府相辅相成。对于袁世凯的种种心计,孙中山虽然预判准确,针锋相对,却无力回天。通过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在实现帝制到共和跨越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时也留下重大隐患,后来令当事人痛心疾首当初的妥协。
       关键词: 清帝退位 南北相争 孙中山 伍廷芳 袁世凯
       作者简介: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辛亥战事陷入僵局之际,迫使清帝退位交权,成为各方心目中快速解决纷争、以最小代价平息战事、避免国家分裂的首要选项。虽然一度由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方案提供了清廷体面地下台阶,很快就因为唐绍仪的辞职而被搁置,双方后续的反复交涉不过是演双簧为暗箱操作退位之事障目。①可是即使在密谋曝光之后,清帝退位依然久拖不决,亲贵王公的坚决反对和袁世凯的弄权算计,使得水到渠成变得波折回澜。世纪回眸,当年各方所争都是大是大非的关键,只是那些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不得不争,每每体现于表述的一字之差,例如关于清帝如何交权下台,先后使用过退位、逊位、让位、辞位、去位、致政、归政、还政等多种说法。旁观者不知就里,每每视为无谓之争,后来人雾里看花,不加深究,也容易一笔带过,甚至视而不见,或误作别解(如近年来围绕袁世凯政权法统承继问题的争议)。那些脱离材料本来时空位置的解读,往往条理越清晰,去事实真相越远。必须梳理渊源流变,洞察各种说词的本旨及转意,才能正本清源。有鉴于此,尽管尚有部分秘辛未见天日,依时序综合比勘各方记述和各类资料,明了证据的意涵,重现史事本相及其演化,无疑有助于深化辛亥革命的研究。
    一、另立临时政府
    1912年1月中旬,媒体坊间盛传清帝退位即将实现,民军方面甚至正式公布了相关信息。不过,将伍廷芳致民军各方各电的内容与清廷御前会议讨论的情形比较,可见两边的判断存在明显反差。伍廷芳意指清帝退位已是水到渠成,而清方的相关磋商仍处于暗箱操作阶段,至于台面上,不仅和战尚在两可,即便求和,也还有直接退位抑或交由国民会议取决的不同选择。尤其是清帝退位,还没有提上正式议程,根本不到指日可待的程度。其间的隔阂,既存在于南京临时政府与清廷之间,也存在于南方与袁世凯以及袁世凯与清室之间。其中固然有沟通不畅互信不够引起的误会,也有各自目的不同而导致的争拗。袁世凯居间操弄,想方设法凭借有利地位,获取最大利益,使得退位诏书的颁布一波三折,久拖不决。
    在1月19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刚刚被炸受伤的袁世凯以疾辞,由赵秉钧、梁士诒代表。赵秉钧突然提出:“革命党势甚强,各省响应,北方军不足恃。袁总理欲设临时政府于天津,与彼开议,或和或战,再定办法。”溥伟对以“今朝廷在此,而复设一临时政府于天津,岂北京之政府不足恃,而天津足恃耶?”②提议尽管未获清廷批准,却并非一时口快,袁世凯的确准备“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定初二赴津,车已久备,因津宅已预定矣。亲贵哄闹之后,此事暂阁”。③可见此事筹划已久。袁世凯事先派人到天津实地勘址,具体商定以京奉铁路局为临时政府办公之所,并向道胜银行借房数十间以敷分用。④
    易地另组临时政府,在袁世凯固然是想避开亲贵的干扰,更为重要的则是处心积虑将清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并列对等,使之同时消灭,大权统归于己,一方面避免将来全国性政权不得不延续南京临时政府的尴尬,一方面也使清廷陷入无政府状态,只能听命于己。媒体得到消息,“并闻明诏宣布辞政之后,即命各大臣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召集国会,公举第一任大总统及副总统,现在之南京政府及临时总统,应即一律取消。凡涉及政治之事,均由大总统主持,清帝不得过问。俟再行召见各国务大臣,详商一切,即可决定。”⑤
    预先获悉了部分相关信息的孙中山立即敏锐地察觉出此举异乎寻常,于1月18日复电伍廷芳,表示为了民国前途,让位的手续应当慎重,并提出五项条件,前两条就是:“一、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二、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⑥这封巧一电至关重要,孙中山准确预判了袁世凯的政治盘算,虽然不能不实行共和,相较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袁显然更愿意其权力来自清帝的逊让。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要以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合并的名义,使得延续清朝的法统与承接清朝的政府相辅相成,进而吞并南京政府。实际上,自袁氏拥有全权并组成责任内阁后,他就已经是政府首脑。如果其阴谋得逞,民党就无法掌控局势的走向,也无从保证袁世凯遵守民主共和的路线。如此一来,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可能前功尽弃。
    伍廷芳仔细阅读孙中山的来电,知其“但虑袁被举后,即北京设临时政府,强全国服从,则必不能收全国统一之效。故改一、二、四、五诸条,以为防闲,用意至为深远。接电后,即转达唐君。唐谓清帝退位后,北京必不即设临时政府,此层可以无虑。但全国统一之政府,必不可不迅为成立。否则,北方陷于无政府之状态,而统一政府虽举袁为总统,决不能由袁一方组织。故孙公辞职、袁公被举之后,两大总统为交替起见,对于组织统一政府,必须直接筹商。唐所以屡欲孙公来沪,即为预筹统一政府办法,免致临时仓猝。……总之,清帝退位一层,若能办到,则以筹设统一政府为第一。如此事与唐、汪等商议,意见俱同。”⑦和谈代表意见相同,刚好反衬出孙中山政治嗅觉的灵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