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桑兵: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围绕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4)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桑兵 参加讨论

    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知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立即解散,此则为民国所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袁若愿尽力共和,则今日仍愿相让。当袁氏闻民国愿举为总统之消息后,即一变其保清之态度,而力主清帝退位,至前此所议之国民大会一节,亦复尽行抹却。既而知民国必欲其实行赞成共和,而决不肯贸然相让,堕其诡计,则袁氏又复变态矣。盖袁氏之意,实欲使北京政府、民国政府并行解散,俾得以一人而独揽大权也。(24)
    如果说促使清帝退位第一阶段的主要障碍是皇室与皇族赞同与否,第二阶段则是围绕退位后统一政府的组织,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之间展开博弈。
    二、再以国民会议障眼
    正当南北双方因为清帝退位后统一政府的组织争执不下的敏感时刻,天津《民意报》刊登了1月18日伍廷芳致黎元洪、各省军政长官及本报的公电,社会因而得知,“此次停战展期,实因清帝有退位之议,前此秘密磋商,未便先行宣布。今已议有头绪,大约再过数日即可决定。届时如再失信,必为天下所不容。”(25)尽管此前南北各报关于清帝退位的消息早已沸沸扬扬,可是并无确据,如今当事一方披露密谋,引起拥清势力的强烈反弹,原来暗中进行的奕劻、袁世凯等人不得不暂时搁置。“初三日奕劻、溥伟至内阁公署,面询袁世凯以政见,如决意主张共和,即请宣示,吾辈当奏请两宫逊位,以便早定大局。袁谓此等大事,不敢擅决,且民军虽暂承认停战,然此期要求之各件,异常坚执,两方意见,极费调停。此等重任,万难独负。仍请两宫与亲贵商酌妥善,再定办法。”(26)
    密谋的曝光也打破了帝位去留话题的禁忌,被迫提上议程。2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满蒙王公均集,不限近支,惟奕劻、载洵、溥伦未至。七时后入内召对。“清皇太后之意,以从速决定为要。盖不欲久延不决,以废时日。善耆、载泽、载涛、载沣坚抱君主立宪主义,而溥伟持之尤力,并言袁世凯辞职,我辈当另组织政府,依据开临时国会办法,在北京开会,主持君主立宪,此外不能承认。否则即与民军决战。各王公赞成之,但以奕劻既在假期,又系亲贵领袖,必须就商以决定办法。遂公议俟协商后议决。”据说会议时,“首由溥伟痛陈利害,至数万言,末言今日时局糜烂,为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惟一条生路,止君主立宪而已。臣等宁决死殉国,岂愿一日偷安。次由王公群起,参劾奕劻,并数其历年误国之罪,皆谓此次奕劻主张共和,实系个人私图,计在盗卖社稷。旋有某亲贵奏言:奕劻诸人,已承认皇室经费四百万,皇帝迁居颐和园。清太后大怒,询溥伟果有此事否。此事关系甚大,即使承认共和,亦应将条件商议明白,乃能成议,何贸然乃尔。况此时并未承认共和云云。诸王公唯唯而已。”
    否定共和,就意味着重启战端,对此王公亲贵意见不一。而无论战和,袁世凯都是关键人物。“反对共和者,诸王之外,以载泽为最力。其对清后云:袁世凯言库款支绌,军饷不足,不能开战,于是设种种名目,如爱国公债,如短期公债,勒捐亲贵大臣,现已筹有一千余万。钱既到手,因何不战云云。载沣闻之,乃谆嘱世续、徐世昌,谓如有宣布共和谕旨,不得大家同意,万不能钤盖御宝。”主和派以溥伦为代表,“言词极为痛切,略谓我族再主中夏,固已无望,即国民会议,于我亦决无利益。袁世凯虽力欲保持君主,而势孤党弱,譬之片石当冲,众流澎湃,何能有济乎?目下和议虽未决裂,而南京已组织政府,北伐之声,日益加厉,四路已有民军踪迹。袁世凯虽防御甚坚,设有疏虞,噬脐已晚。与其待兵临城下,服从武力,何若先自逊让,尚可稍留爱蒂。优待皇室之说,系由民军商请,公论在人,决不中变,即民军欺我满人,亦决不能欺袁世凯。我满人恃有袁世凯,可不必深虑也。”袁为中外各方众望所归,只是“理学气太重,日来辞职之意甚坚,吾人当劝其不可拘泥,只求能保全中国,不独吾满人之幸也”。
    争论结果,对于溥伦所说“众无异议,而奕劻尤为赞同。亲贵既退,国务大臣入对,首由胡维德叩询各王公意见。清太后曰:彼辈亦无成见,但望汝等善为办理。各大臣合词曰:此次组织临时政府,实为不得已之举。但临时政府组成,仍须召集临时国会,乃能决定政体问题。今日究应如何取决,则非臣下所敢妄议。惟若战端再启,兵不敷用,饷亦无着,是为难耳。清太后沉吟久之,曰现在仍以速召国民会议为正当办法,仍望汝等善为办理”。(27)为了防止退位密谋曝光引发的风波事态扩大,由国务大臣胡惟德等面传懿旨,仍按召集国会与革军接议。组织临时政府之议被搁置,退位之议也暂停,重新回到召开国民会议的老路。
    对此结果,君主党仍然心有不甘,他们加紧活动,力图进一步扭转局势。蒙古王公在京组织联合会,1月23日开成立大会,议决赞成君主立宪,举定亲王那彦图为会长,并致函内阁,质问和议情形。声称如赞成共和,蒙古将为库伦之续,全蒙解体。24、25日,清廷连续召开御前会议,“王公大臣中之反对共和者,以载泽、溥伦[伟]为最,铁良又暗中运动,拟俟袁世凯内阁解散,将以赵尔巽为总理,铁良主持军务,荫昌督兵赴战,欲以兵力解决之。更有主张借用外兵以平民军者。”(28)
    在亲贵反对共和之声暴涨的情势下,溥伟、荫昌找到袁世凯,质问其近日计画。“荫昌谓南军全恃虚骄之气,其实力究不如北军,与之决战,可期必胜。君何专以礼让为事,老师糜饷,徒延岁月。今北方军队已跃跃欲试,望君主持。溥伟谓君前此不欲主战,藉词饷项无着。今已领发内帑及王公捐款爱国公债,已近千万,可支持数月矣。和议决无可望,逊位之举,万不可行。民军处处违约进兵,若不速筹战备,必为和议所误。”面对溥伟等人的催逼,袁世凯知道其不过是虚张声势,“谓公等卓见甚佩,但余才力薄弱,不能负此重任,请自为之。”(29)实权在握的袁世凯,撂挑子就是对付亲贵最有效的方式。
    此时北方政坛暗潮汹涌,一方面,吴宗濂(驻意)、汪大燮(驻日)等驻外使节继续要求清帝交权让位。另一方面,反对逊位乃至武力勤王的嚣声突起,东三省陆防全体军人致电清内阁,“传闻朝廷将有逊位之举,大臣有赞成共和之说,可惊可怪,莫此为甚。”声称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请内阁明确表态,以释群疑而靖谣言,并自行组织勤王军队,预备开拔。(30)
    乱局之中,袁世凯在京城的压力骤增,这让本来不满于孙中山寸步不让的他有所借口。接到懿旨,袁世凯即致电伍廷芳,重提由临时国会公决国体,希望尽快商定选举及开会办法。接着又回复伍廷芳哿电,以“所称优待各条件,仅系从旁探询之事,未经彼此直接商定,自无庸电达各国政府”。(31)等于矢口否认暗中进行的退位密谋。
    接到袁世凯的来电,伍廷芳一时间回不过神。23日,他仍然电告袁世凯清帝退位优待条件,“至于临时国会,应俟清帝退位后,统一全国之共和政府议定选举法,以行召集。”(32)而袁世凯复电坚称:“优待条件,此方未经认可,现在无庸置议。正式国会一节,前经尊处允认,既须以国会公决国体,未决以前,自不能设共和政府。希就前议选举法及开会地点详细讨论,想出妥实办法见复。”(33)次日,袁世凯还向清廷奏报,遵照懿旨与革军代表伍廷芳商办国会,“覆语悖狂,尚无头绪,仍与切实磋商。”(34)
    24日,袁世凯通电清军将领,坚决否认《民意报》所载伍廷芳关于秘密磋商清帝退位的电报:“查讨论大局,自唐代表辞退后,由本大臣与伍代表直接电商,往来各电,均经登报,众所共见。且国体须由国会公决,系遵懿旨办理,为国民所公认,本大臣岂容有与伍秘密磋商之事。诚恐军民因见伍电致滋疑讶,希切实晓谕,勿得轻听浮言,以免摇惑而维秩序。”同日,又致电东三省各督抚,否认东北陆防全体军人来电的指控,“至逊位、赞成之说,概系谣传,万勿听信。”希望所组织的勤王军迅速开拔,进援徐、颖两州。(35)
    次日,清方发生了三件与清帝退位关系密切的事情。其一,清廷谕旨:国会办法正在磋商,凡我臣民尤不容妄启谣疑。着内阁告诫军民勿得听信浮言,转相煽惑,以维秩序。(36)这是针对清帝退位消息公开所引起的政坛风波而发,目的是平息事态。其二,署湖广总督段祺瑞致电内阁,声称将领要求共和,听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愤愤不平,要求联衔代奏,否则暴动。(37)这是配合袁世凯继续逼宫,促使清帝退位。其三,袁世凯奏请修改国会选举办法,指民军所拟优待皇室条件,系两面派人暗中商议,前曾代请面奏,如改为国会取决国体,则优待皇室条件似亦应由国会议定。(38)这是做出在清帝退位一事上反悔的姿态,以便与民党讨价还价。是日清廷御前会议,“满蒙王公咸集,奕劻以南京所开五条件,已得参议院同意,绝不更动,故亦销假赴会。”(3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