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桑兵: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围绕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11)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桑兵 参加讨论

    民军方面,对于优待清帝也有不少异议。广东都督陈炯明以和议内有清帝仍居北京,不去帝号,王公仍旧袭爵,电示“全粤愤懑”。为此,伍廷芳通电民军各方,宣称:“廷所坚持者,必清帝宣布赞成共和,然后中华民国于其去位之后,予以优待。……至于已经去位之清帝,亦不过虚名之爵号,似无须过于争执。”(97)
    按照预定日程,清廷应于2月11日明诏宣布共和,可是诏书的关键措辞迟迟未能妥协。接到伍廷芳发来的修正优待条件,袁内阁当即开会讨论,再将逊位改为辞政,并送交隆裕太后,得到后者的首肯。(98)2月10日,唐绍仪万急致电袁世凯:“吾师为难,非特仪所深喻,即南方诸君亦所共谅。惟宣布谕旨与照会字样不符,外国人先阅谕旨,互相较对,必干诘问,万不可行。至优待条件发生于辞位,若云辞政,则十九条已无政权,何待今日。十四省军民以生命财产力争,专在位字。明日入觐,务恳力持办到辞位二字,即时发表,方能保全国防,保全满族。若少不忍,转生大乱。言尽意竭,乞勿再赐电商。”(99)唐绍仪的确讲到了要害之一,只是民军全力防范清帝,反而忽略了袁世凯弄权的潜在危险。
    眼看事情可能功败垂成,同日张謇急电袁世凯转汪荣宝、陆宗舆:“南方对于优待皇室条件,当局与参议院反复磋磨,视来件无大出入。不独体项城为难,亦以顾全项城,维持国防而然。伍昨复阁电,实已笔舌俱瘁,费尽磋磨,无可再说。要之,种种优待专为辞位二字之代价,若不说明,何以合南北赞同共和之心理,亦何以示将来政治之健全。二君明于时势,务望力助项城,必践廿四发表之约。万勿迁延两误,败破大局,追悔无及。”(100)
    尽管各方竭尽全力解决最后的措辞障碍,共和明诏还是未能如期颁布。2月12日,伍廷芳转发黄兴来电给袁世凯:“今南北协议之惟一目的,实欲早定共和大局,然欲定大局,必速下逊位明文;欲迫促清廷逊位,必南北军队连续北上,以武力胁制之;欲南北军队连续北上,则张、倪二君应率所部军队离开徐、颖,以为南北军队之先导。……设仍扼据要害,阻我北上,则清廷存侥幸之心,逊位有观望之患,且恐惹起他方面之效尤,大局牵延,必至更形糜烂。”(101)催促之外,形同最后通牒。
    不过,这份最后通牒未及生效,经过最后时刻的紧张较量和磋商,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文字终于为双方所认可,并于最后期限内通知了南京临时政府。2月11日清内阁发出多份电报,向南方民党报告消息,首先是向上海唐绍仪发去一封简短的电报,请其转达伍廷芳,优待条件本日奉旨允准,照会驻京各国公使,希查照办理。同时又万急致电南京孙大总统、参议院、各部总长和武昌黎副总统,告以“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表明自己极愿南行,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东北人心未尽一致,请示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102)
    在另一封致上海唐绍仪、伍廷芳、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和参议院的电报中,正式转达了明诏的完整文本: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乐,拂兆人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定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103)
    2月12日,与诸国务大臣会衔副署的上谕正式公布,与前一天通报南方的电报文本基本一致。同时公布的还有全体内阁大臣会衔副署上谕并附录优待清帝、清皇族及满蒙回藏各族条件。按照明昭宣布为帝政终结的约定,是日为清帝正式退位之日,历经200余年的大清王朝就此寿终正寝。
    五、争议仍未结束
    清帝退位明诏颁布的次日,伍廷芳通电中华民国军政各方:顷接北京袁世凯三件来电,“其一谓廷所开清帝辞位后优待条件已照会驻京各国公使。其二则清帝辞位之诏。其三为袁君赞成共和宣言书。现在清帝既经辞位,北方秩序暂由袁君维持,与南京临时政府协商统一办法。”(104)同日又电请国内各军队一律改悬中华民国五色旗,以免冲突。(105)
    当天伍廷芳、温宗尧、汪兆铭还以全权代表及参赞的名义通告全国,就清帝退位的磋商过程做出详细交待,并就必宜注意的重要事项进行解释,其中之一就是清帝名号。“参议院所坚持者,在‘辞位之后’四字,而于清帝与大清皇帝之别,谓为无关宏旨,可以‘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为最后之决定。盖如是,则辞位之后,自可称为已经辞位之大清皇帝,与虚君位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也。至于前清内阁初所要求者,为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廷已严加拒绝,彼亦虑蹈于虚君位之嫌,承认廷所主张矣。”(106)
    根据《袁世凯全集》的汇辑,清帝退位诏书存留有若干底本,应该出自多人之手,并经多人改定。其中袁世凯仅仅改动了几处,只是增减几个字,甚至只是调整了字词的顺序,而使得意思迥异。如“将统治权暨完全领土悉行付畀国民”,改为“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即由袁世凯以全权与民军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协商统一办法”,改为“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107)这些改动不仅相当关键,而且居心叵测,成为后来袁世凯弄权以及争议再起的伏线。
    接到清帝退位诏书,孙中山表示将如约兑现让位允诺,但是诏书文本仓促定案,显然未经孙中山核准,对于清廷私相授权予袁世凯,产生不祥预感,他致电伍廷芳和唐绍仪,通告阁议情形,并提出:“惟退位诏内全权组织临时政府一语,众不乐闻。徇电告项城,请即南来,并举人电知,畀以镇守北方全权。照此办法,众当贴然。项城辛苦全[备]至,今日应将往来密电,证以事实,由沪发表,以明公论。”(108)
    对清帝退位诏书的相关内容抱持疑虑的不仅孙中山,看到诏书的正本,温宗尧立即致电南京外交总长王宠惠,提出:“清帝已去位,此项全权系何人所授?民国必不应仍认清帝有委托全权之柄,且袁世凯成为清帝委托之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