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桑兵: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围绕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13)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桑兵 参加讨论

    媒体和社团,一般而言也多是混用,但也有特别在意者。清帝退位诏书和优待条件公布后,招致不少批判之声,尤其是对清廷仍居北京、不去帝号等项,反应强烈,指为“不伦不类之共和国,必至贻笑万国,贻害将来”。表示坚决反对,要求从速改订。(119)正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太强,伍廷芳等和谈代表才不得不通告全国,详细说明原委,以释群疑。
    激进青年和社会党更加觉得不可容忍,关注时局的苏州学生叶绍钧就坚决反对优待清室,认为“以君主而加于人之上,为不平等,故推翻之。而民国之中固人人平等,无或超出者也。清帝既逊位,则只居于齐民之列;既齐民矣,何以曰优待,优待即不平等也。岂以巨数金钱,作其甘心自退之报酬乎?更进而言之,是谁之位而乃曰‘逊’?必待其逊,是已如受清廷之命令矣。故苟其见机而自去,则为至善;如不自去,则北伐军队在,令之肯去亦去,不肯去亦去。清帝之去易事也,最重要者其安固民生,巩斯民国耳”。恰好这时社会党也对议和之事颇有意见,专门开会讨论,陈翼龙发言,指清帝逊位予以优待、袁世凯统辖北方等事,决非南京参议院中少数人可取决而实行之,“必待其逊位,是仿佛待命于清帝,而民国之建立皆清帝之主动矣。清帝既为君主,则即为民生之恶魔。试问有出巨资以优待恶魔者乎?况其资皆出之于民者也,试问民生果愿之乎?”既然南北相和,孙中山、袁世凯或第三人为大总统,“当合全国民之公意而定之”,不能即由袁世凯当然统辖北方。鉴于事关全体国民,他提议派人到上海,联合《天铎报》发起的国事纠正会,掌握实据,逐条驳斥,广泛宣传,“必至修正议和条件而止”。获得到场者的一致赞成。(120)
    沪上各团体果然于2月10日在社会党会场开会,先由发起人邹亚云敦请江亢虎演说,接着余纯武、余鹤、夏重民、谢树华、梅竹庐、徐茂均、蒋宸予、周文奎、李怀霜、凌翘、陈光誉、梁廷柱、许克诚、邹捷三等相继演说,“皆激昂慷慨,责参议院之偾事,伍廷芳之溺职,力主战争,不欲和议。”继由邹亚云提议组织临时机关,由江亢虎主席定名为和议纠正会,公举代表江亢虎、夏重民、李怀霜当晚即向伍廷芳责问,并电致参议院。又决定次日在张园开大会,请各团体提出意见,以维持中华民国,监督临时政府为目的,在沪诸君皆为会员。(121)代表访问伍廷芳提出反对意见,未得要领,遂即再开大会,“意赴宁要求修改,期不悖共和本旨”。(122)
    以清帝退位的形式和平解决南北战事,结束帝制,实现共和,在以往的研究中颇受诟病,指为只得到一块民国的空招牌,不仅革命不彻底,而且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从而留下后来帝制复辟的严重隐患。诚然,退位优待以及袁世凯出掌大位的结局未必理想,可是,转换角度,在整个世界革命史上,辛亥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200余年的清王朝连同2000余年的皇权帝制一起走下历史舞台,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东西列强都认为绝无可能的地广人众的国度,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体政体政治形式。不仅如此,由于政权的和平更替,包括藩部在内清朝原有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系,避免了稍后奥匈帝国分崩离析的解体命运,在实现从帝制到共和跨越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这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绝无仅有的典范。
    受到后来历史进程的影响,对清季民初的政权鼎革分别用不同的革命史观重新审视,形成与历史本相有别的描述解读。而当时各方各有所图,也不可一概而论。本来逼迫清帝退位,是在南北和谈僵持不下的情况下直取核心的办法,面对清廷皇室的袁世凯不便将内心想法和盘托出,而要借重南方民党施加压力,自己则做出勉为其难的姿态。他或许不无对清朝的臣节,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权力来源的考量,宁可让失去权力的清室担些虚名,以免受南方政府的约束钳制。他利用清朝,旨在革命党,同时也有承继大统的美誉,以及主导另组政府的便利。他对清室绝不以禅让的尧舜视之,正因为清室已经失势,才会藕断丝连。对于袁世凯的弄权,孙中山预判准确,针锋相对,却苦于同党共识不足,给袁世凯留下回旋空间,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疏失。南北妥协,避免流血瓜分,作成共和新局,令各方不仅如释重负,而且都有所期待。只是后来局势的发展,恰好应验了各自的担忧,促使他们重新反省,又不免后悔当初不得不然的妥协。
     
    注释:
    ①桑兵:《袁世凯〈请速定大计折〉与清帝退位》,《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6期。
    ②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1-112页。溥伟将此事系于1月17日,据《中国革命记》连载的《议和记》,应在1月19日。
    ③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89页。初二即1月20日。
    ④《组织临时政府之地址》,《顺天时报》1912年1月24日第7版“时事要闻”;《清廷退位问题》,《民立报》1912年1月29日,第4页,“新闻一”。
    ⑤《议和记》,《中国革命记》第24册,“记事”,第7页。
    ⑥《致伍廷芳电二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6页。
    ⑦观渡庐编:《共和关键录》第1编,上海:著易堂书局,1912年,第78-79页。
    ⑧《致孙文、黄兴电》,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45-446页。
    ⑨观渡庐编:《共和关键录》第1编,第79-8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