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王公大臣至内阁与袁世凯会议国体问题,提出用中国年号、大皇帝仍驻紫禁城、满人有被选及选举大总统之资格、由共和政府岁给大皇帝俸一千万两、八旗俸饷不裁以筹出正当生计为度等五项要求。某王又探询袁世凯宗旨,答称:“某之宗旨,在消弭战祸,保全和局,采取多数舆论,决定完全政体。无论如何为难,必勉为之,以期达到目的。若有无意识者,无知妄作,置大局于不顾,则非表同情,决计辞职。”某王默然。 次日续开御前会议,清太后表示对于国体问题绝不固执私见,拟定采用虚君共和政体,筹商宣布召集国会,公举大总统,并先行颁布君主不干预国政之谕旨。此后一切政事,皆由大总统主持。惟王公世爵旗民人等及各路军队各部衙门善后办法,必俟双方认可,方能发表。连日张勋败耗至京,民军北伐之势愈急,亲贵乃知大局不可维持,主张共和者遂占优势。 2月2日再开御前会议,讨论国体,清太后主张平和,谓凡事由余一人担承,尔王公等反复推求,迁延不定,疑议繁生,将来必演出同室操戈涂炭生灵之惨剧,辞意甚厉。并云此后我自主持,无须集议。奕劻等人唯唯而退。报纸的跟踪报道称: 自御前会议以来,政体问题确已解决,清太后颇有见解,不为群说所动。惟宣布明谕,非得亲贵同意不可,连日召见王公,皆由于此。至亲贵于御前会议时主战之说,全由铁良、载泽主动。铁良向持排汉主义,此次江宁兵败宵遁,欲洗其失守之罪,乃向亲贵宣言,谓江宁失守,实由袁世凯拥兵不救之故。并谓清兵既克汉阳,英人遽出而调停,亦因袁世凯与民军暗相约定,欲以和议阻碍清军进行,使南京得从容组织临时政府,其居心实不可问云云。于是亲贵颇疑袁。良又诒冯国璋曰:蒙古诸王公各愿回蒙练兵,以备勤王,可用为恢复之后劲,大功不难成也。国璋亦为所动,故力持主战之说。良见其计行,遂于御前会议时,力主开战。其实王公主战者,不过溥伟、载泽二人,余皆无一定宗旨。蒙古王公亦不认有练兵之说。二人既退,私谋借兵日本,并仿庚子义和团办法,调赵尔巽带关外马贼入京,先杀汉人,后攻民军,以破釜沉舟之力,保存满洲君主,非达到目的不止云。(64) 尽管皇族内部意见尖锐对立,形势已经刻不容缓。次日,隆裕太后下旨授袁世凯以全权,研究一切办法,迅速与民军商酌条件,奏明请旨。(65)由此可见,此前确有可能袁世凯只与个别清室要员密商清帝退位事宜,尚未进入正式与皇室皇族共商的阶段,而所通报的情况令民党方面产生误解。当天伍廷芳接到唐绍仪送来的北京电,转电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袁世凯得到清廷授权,可以公开与民军洽谈清帝退位及优待条件。(66) 同日,袁世凯致电伍廷芳,正式提出以南方所拟为本、与各方面协商修订的优礼皇室条件,分为大清皇帝优礼、皇族待遇以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三方面。(67)北洋系将领积极配合,4日,冯国璋、段祺瑞、姜桂题、张勋等64人致电伍廷芳,表示北方军界现多主张共和国体,“朝廷若以政权公诸国民,为数千年未有之盛德,凡我臣民,自应欢迎感戴,以尽报答之微忱。我军界同人,协同北方各界人士,商议优待条件,务请贵代表照此承认,庶可望从此戢祸息兵,得以和平解决,免致兵连祸结,横生分裂之惨。”具体开列的条件与袁世凯的完全一样。(68)北方军人干政,对清廷和民国都造成巨大压力。 注意到局势的变化,当天孙中山、黄兴联名致电伍廷芳,明确表示:“现在南北各军同赞共和,原无再起战争之理。惟清帝尚未退位,袁内阁主张共和,为二、三顽迷者所箝制,是以民军急图北上,速定大局。清廷意欲停战,惟有早日退位,否则迁延不决,徒滋祸害,恐惹起种种难题,民军岂能终止进行?顷已通电张勋、倪嗣冲、朱家宝、升允征求意见,如果赞成共和,彼此自系友军,自应联兵北上,共逼清帝退位,早图底定;若以言词表赞成,而于事实为抵抗,无论是否误会民军宗旨,而在民军方面不能不认为反对共和之仇敌,将于天下共同公诛之。”也就是说,清军应与民军联手,南北合力直入北京,以实力定大局,“不合此宗旨者即为共和障碍物,民军不能不竭力排除之,既非挑战即无所谓停战也。”(69) 是电显示,孙中山等人已将矛头转向清廷和拥清势力,希望袁世凯和清军将领与民军合作,共同逼迫清帝退位,实现共和,从而避免重启战端。否则民军将挥师北伐,扫除一切障碍。同日,伍廷芳致电孙中山,告以袁内阁正式交来优待条件,当日午后二时,偕唐绍仪、汪兆铭坐专车来宁,面商一切。2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开会审查伍廷芳、汪精卫、胡汉民等报告袁世凯所提优礼条件,对于原案多所修正。表决通过后,即电达袁世凯。 次日,伍廷芳复电袁世凯,告以因来电所开优待条款较南方提出的改动甚多,深虑各省不能通过,故特与临时政府及参议院商酌,加以改定。由于已得临时政府之同意及参议院之议决,断难更改。主要改动是清楚写明因清帝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清帝退位之后,给予优待。南京方面的立场十分清楚,优待是对清廷交权让位的回报,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北洋系将领再度配合袁世凯的意图,2月5日,段祺瑞等九人联衔电请代奏:“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实难数。”(70)矛头直指皇族。6日,伍廷芳复电冯国璋等,告以优待条件的交涉修订情况,“查此次修正案与袁内阁所提出者大旨相同,较之本代表前所提出者更为优渥。惟坚持者,在清帝实行逊位。盖必如是,然后共和国体乃完全成立。否则,有类于虚君位之嫌,故独于此始终坚持。要之,全国人民为共和而流之血,前后积聚,可成江河,万不能含糊了事,以贻后祸。”(71)既指出双方达成的共识,又表明民军所必争的关键。 同日,“清太后召见近支王公、国务大臣,咨询优待条件事宜,并决定发表日期。惟应召者人数甚少,多无成见。清太后对于此次条件,颇为满意。载沣亦无异言。仅有某王对于皇室经费一层,持之甚坚,谓分文不能短少。又谓其余条件,亦应酌为增益。清太后谓此项条件乃自我提出,此时已无可更动之理,况亦无可更动之处。某乃无言。遂议定再召奕劻诸人妥商一切。”接着举行内阁会议,袁世凯向到会的近支及蒙古王公、统兵大员、各部大臣传阅段祺瑞指王公破坏大局的来电。溥伟愤然曰:“段祺瑞此电近于胁迫。本爵等前因朝廷既愿让出政权,不敢再事反对,故已先后署名,表示认可,何竟指王公为败类。”言时声色俱厉。幸袁世凯极力劝止。蒙古王公等亦谓:“某等对于君主民主,并无成见,但须双方和平了结,则为我五大族之幸福。况朝廷已欲颁诏退位,某等敬谨遵旨,决不反对。”最后袁世凯声言:“诸公政见甚是,如此则和局不难有成。诸王公既已俯顺舆论,允认共和,想退政谕旨,不日可下。惟现时最称紧要者,即系段军统率兵来京一事,如任其来,则两相猜疑,局面不免扰乱。拟即阻之。然须将各王公赞成共和意见表明,诸公以为如何。”众称是。于是拟长电一道,由袁世凯领衔,王公大臣依次署名,当时发出,遂散议。当日袁世凯以南京参议院议决优待条件入宫与清太后商议良久。段祺瑞亦至京往见袁世凯,密商布置退位事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