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桑兵: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围绕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3)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桑兵 参加讨论

    伍廷芳等人的从权,等于掉入袁世凯设下的套中。有消息称袁世凯此时得到清廷授权,与南京政府协商,以双方同意,在天津设立临时新政府。为此,袁通饬邮传部预备专车20辆,以备急用。(17)他之所以不顾孙中山的坚决反对,始终不肯放弃另组临时政府的打算,表明此举为其通向权力顶峰的必由之路。看到伍廷芳的公电,孙中山觉得事态严重,次日“万急”致电伍廷芳及各报馆:
    前电言清帝退位,临时大总统即日辞职,意以袁能与满洲政府断绝一切关系,变为民国国民,故许以即时举袁。嗣就后来各电观之,袁意不独欲去满政府,并须同时取消民国政府,自在北京另行组织政府,则此种临时政府将为君主立宪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谁知之?纵彼有谓为民主之政府,又谁为保证?故文昨电谓须俟各国承认后,始行辞职,无非欲巩固民国之基础,并非前后意见有所冲突也。至虑北方将士与地方无人维持,不知清帝退位后,北方将士即民国将士,北方秩序亦即应由民国担任。惟一转移间,不能无一接洽之法,文意拟请袁举一声名卓著之人。交接一节,满祚已易,驻使当然与民国交涉,方为正当,其中断之词[时]甚短,固无妨也。
    此外,孙中山还进而提出袁世凯断绝与满政府关系、变为民国国民的具体条件程序: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电知民国政府,或转饬驻沪领事转达。二、同时袁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三、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孙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五、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并且郑重声明:“此为最后解决办法,如袁并此而不能行,则是不愿赞同民国,不愿为和平解决,如此则所有优待皇室八旗各条件,不能履行,战争复起,天下流血,其罪当有所归。”同日,孙中山又电示伍廷芳、汪精卫:“前途若再不办到,则是有心反对。”(18)孙中山通电曝光秘密交涉,显然是不满于伍廷芳等人的权宜处置。同日,他还以大总统名义派秘书长胡汉民到临时参议院紧急交议上述程序条件,当日由出席会议的20位临时参议员议决通过。
    如果说伍廷芳以唐绍仪为谈判对手大体势均力敌,与袁世凯相比就稍逊一筹,在防范袁方面,他有些掉以轻心,对于孙中山采取的制袁措施则有些不以为然。他虽然将五条办法转达,却视要约及办法为临时加码,认为不如催袁速使清帝退位,以为与满洲政府断绝的实证。清帝退位后,袁同时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如此则尊处践约推袁。而关于组织统一全国之政府,必须彼此协商,出于两方之同意,则第五条所定,亦已包括于其中,似此则在我无食言之嫌,而前后交涉皆持一贯之方针,庶易就绪。否则所开条件,逐日变易,使廷亦茫无所措,而前后不符,受人疑驳,更无以取信于天下。恳请尊处筹一定之办法,始终坚持,不可随时更变。”言下之意,袁世凯的精心算计情有可原,孙中山的临机应对倒成了随时变易。对于清帝退位后统一共和政府的组织程序安排,伍廷芳始终未能领会其至关重要。他以为:“总之,若清帝退位,全国有统一之共和政府,则我辈目的已达。总统如何选举,国务总长如何委任,似皆容易商量。若以此复起战争,使天下流血,岂国民之福?”(19)可是,如果南北共组统一政府,等于承认袁世凯主持的政府与临时政府处于对等地位。如此一来,中华民国统一政府与清朝的关系就真的剪不断理还乱了。
    惟恐孙中山不为其言所动,22日,伍廷芳再度致电,以唐绍仪的辩解为前提,反而责怪孙中山言而无信,他说:
    迨清帝退位之诏已定于初三日发布,而尊处巧电忽添入五条件,与前电不符,使廷失信,处两难之势。而袁意倘各国未能即时承认民国,斯时北方诸省清帝统治权既已消灭,南方临时政府事实上又不能统一,便成无政府之状态,何以维持秩序,对付外人。以此之故,所筹之事,一时停滞进行。廷意凡议和必得两方之同意始为公平。故马电谓清帝退位之后,由袁与南京临时政府协商,以两方之同意组织临时政府,大总统已有推袁之说,则国务各总长亦必以两方同意,始得发表。廷以为舍此办法无以解决目前难题。如尊处承认此办法,则大局可定,似无须告北方另派正式代表以续和议。廷对于此事心力已尽,自维受事以来,夙夜尽瘁,寝食不安,只为欲完全达到共和目的,不期于将近成局之时,又生此波折,进退维谷,不知所可。如马电所陈办法不以为然,则此后变故滋生益难逆料,惟有请另派贤能接议和全权代表之责,俾廷得奉身而退,以免愆尤。(20)
    对于袁世凯务必由南北政府共组民国新政权的用心玄机及其潜在危险,伍廷芳似乎毫无察觉,反而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不惜以去就相争,逼迫孙中山维持原议,放弃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次日孙中山复电,请伍廷芳正式通知袁世凯,清帝退位的五项条件“经参议院之同意,于马电所陈协商办法,并无窒碍”。而唐绍仪所说清帝退位以后政府组织之事,关系根本大局,必须认真追究。“盖推袁一事,始终出于文之意思,系为以和平解决而达共和之目的。及见袁转唐有取消民国临时政府之电,此事于理绝对不行,要求其一不能摇动民国前途之保证,故有巧电,只保[系]手续稍异,并无有变初衷。继见来马电以各国承认时期为不能待,有袁与南京临时政府协商组织临时政府之说,则袁要有赞同民国之表示,以离去满州政府之关系,彼此始有协商之地。”孙中山一面说明势所必争之理,一面则解释前后一致之情,希望伍廷芳以民国前途为重,坚持到底,继续担任全权代表。(21)
    挽留伍廷芳意在避免功亏一篑,可是对其关键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孙中山仍然十分担忧,他特意致函《字林西报》,发表书面谈话,说明自己力排众议,坚持让位举袁,而在磋商最后办法之时,袁世凯忽然电称:“南京临时政府应于清帝退位后二日内即行取消”。“吾人以袁氏前既有可疑之状,今又有此举,莫不为之惊讶,决定不允照准。……余辈所不欲者,惟袁氏不承认吾人所立之临时政府,及不照吾人所定办法,任意私举代表而已。”只要袁氏或列强承认民国,即举袁充大总统。如袁氏不欲俟列强承认,则孙中山亲往北京,或袁世凯来南京亦可,以磋商最后办法。(22)
    连民军和谈总代表伍廷芳都不能清醒认识的问题,社会各方更加难以把握,孙中山的坚持引发不少揣测传闻,1月24日下午,《大陆报》记者晋谒孙中山,谈及该报所载“中国政局之要略”,孙中山深以记者误解为憾,表示:
    余自抵国后,对于和议,常望袁世凯归从民军,而以总统推让之。此心此志,至今未曾稍渝。余既与袁氏约,袁氏即劝令满人逊位,后由唐绍怡交来电音,承认吾人之条款,并请南京临时政府于清帝逊位后两日内解散,以免两临时政府互起冲突,惟此举吾人不能不反对之。盖将失去中央权力所治之各省也。且临时政府早向袁世凯明白声明,满人当赞成共和而逊位,非赞成袁世凯而逊位,则余始退任。袁如实行共和政体,则余亦退让之。若袁世凯仍为满人效力,则余未便轻让。……须知共和政府为国民军各将士所造成,流几许热血,费多少金钱,始购得此共和两字,其价值之大,殆可想见。故余实无权可以贸然授与,而不得不要求实行之保证。(23)
    这番话基本抓住了症结所在,孙中山坚持清帝逊位必须是赞成共和而非赞成袁世凯,重要理据就是清帝逊位给袁,即为私相授受,赞成共和,则是交权让位给南京临时政府,再由后者让位给袁。如此,就能够斩断袁世凯与清朝的继替关系,使得中华民国统一政府的法统不由清廷禅让而来。
    1月27日,孙中山又致电各国驻华公使,通告和议出现反复的原因,矛头直指袁世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