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双方关于退位条件仍然分歧较大。19日,伍廷芳致电孙中山和黄兴,报告唐绍仪送来密电称:“前途对于宫廷及皇族力以保全皇号自任,今忽改为让皇帝,此字类于谥法,又近于诙谐,皇族必大起反对。且此等称谓,直是闭门自尊,盖我辈既是民国,本无君臣,其所谓皇帝,断不至牵连到民国。”南北合一之后,保留大清虚号,可藉此操纵,使满蒙离而复合。否则无可与交涉之词。由此可见,原来在谈判桌上讨论的清帝退位条件,早已转为暗中磋商,袁世凯表面与伍廷芳进行交涉,而在实质性的清帝退位问题上,仍通过唐绍仪就近与伍廷芳接洽。⑧ 当天伍廷芳又复电孙中山、黄兴:“唐来言,清王公今日下午会议,即可决定,欲急将条件议妥。廷见无甚出入,为早定大局起见,已从权允许。总之,今日万国注目,甚望和平了结,皆谓中国不宜再有战事,而吾党所流血以求之者,只在共和。若清帝退位,则共和目的已达,其他枝节,似可从宽。……此次协议转折过多,由袁转唐,由唐转廷,由廷转致尊处,意见偶有参差,即至全盘阻滞,既易致误会,尤易坐失事机。故廷于大体无甚差池,及与尊意无大出入者,先为允许,无非欲及早定议,以便进行。汪等意见相同。”⑨所说转折过多,再次证明唐绍仪居间沟通的角色作用。而“似可从宽”的,却未必是枝节。后来事态的发展表明,正是这样的大体从权导致在孙中山反复坚守的关键问题上大意失荆州。 南北和谈,在面对面的伍廷芳和唐绍仪背后,还有袁世凯和孙中山,而孙中山的一再坚持,令伍廷芳左右为难,尤其是针对袁世凯见招拆招的应对之策,显然认识不一。伍廷芳虽然大体知道统一政府如何组织的极端重要,与孙中山的本意还存在不小差异。孙中山看出了其中的偏差,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特意致电伍廷芳转告唐绍仪,“申明巧一电之意”,即1月18日提出的对袁要约五条,明确指出:“一、清帝退位,系帝制消灭,非只虚名。二、袁须受民国推举,不得由清授权。三、袁可对中外发表政见,服从共和,以为被举之地。四、临时政府不容有两,以避竞争,今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当然统一。五、袁可被举为实任大总统,不必用临时字样。如此始得民国巩固,南北一致。”⑩重点防范袁由清帝授权以及另立临时政府,以确保帝制消灭和民国巩固。 伍廷芳将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件正式电告袁世凯后,孙中山觉得兹事体大,当天连电伍廷芳,告以将对袁要约改为三条:“一、清帝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临时政府。三、各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后,临时总统辞职,请参议院公举袁为大总统。”孙中山着重解释道:“此于民国安危最有关系,在所必争,请唐告前途当计及远大,毋生异议。盖袁不得于民国未举之先,接受满清统治权以自重。当清帝退位,民国临时政府当然统一南北,则外国必立时承认,此其期间甚短速。文之誓词以外国承认为条件,为民国践行此条件,立即退让,举袁为实任大总统,则文与袁俱不招天下之反对也。”(11) 其次,致电黎元洪,通报关于清帝退位办法的交涉及其进展,以及对袁要约,并声明:“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请仍照前电准备。”黎元洪复电赞同。(12) 再次,21日午后,南京临时政府召开第一次阁议,议决大事三条,其中之一就是“和议大定,优待清皇室条件已由伍总长开去,将来清帝退位后,将请袁世凯来南京,以就此间临时政府”。(13)据此,不准袁世凯另组政府,目的在于根本否定北方的清朝政府,而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全国统一政府,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后应到南京就任。这样袁世凯与清朝的关系就会完全斩断,南京临时政府成为惟一合法的民国共和政府。 关于清帝退位,伍廷芳等人或许过于乐观。22日收到民军正式提出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电报,袁世凯即复电表示:“所称优待各条件,仅系从旁探询之事,未经彼此直接商定,自无庸电达各国政府。”(14)据此,则与清廷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磋商,更谈不上宣布退位。 不过,袁世凯也有再度故技重施之意,他不满孙中山种种限制,而矢口否认先前双方已经谈妥之事。以袁的一贯行事风格,涉及清帝退位的大政,应无可能完全避开清廷,擅自与民党协商。实际上,21日伍廷芳就收到唐绍仪的密电力争北方政府的存废,据称: 本拟赶促进行,初三日即可发表。今孙所开四条,多与前言不符。此事关键,所最重者,在接气与不接气。如帝已退位,而孙未退,是全国只有一南京政府,袁既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又已脱去清政府所授之政权,则手下兵队听谁调度?北方秩序谁任维持?北京驻使向谁交接?所谓不接气也。且最可虑者,是时袁则有受为南京政府部下之势,北方军士必出阻力。孙电第三条云向院辞职,则院可挽留;定期解职,则期可延缓,与春一电伍致孙电即可发表让袁一语不符,与帆电孙即日解职一语不符,与第二电孙复伍电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一语不符,又与议定降旨之日孙即行解职一语不符。北方各界,谣言阻力日益繁多,迟则大碍。总之,大劫当前,四万万人只差三十点钟便成熙皞之民,忽接孙电四款,将今日进行次第全行紊乱,此后四万万人必死一半而后已。且项城为一时人杰,岂必欲争此总统,若疑其有莽、操之志,尤不直一噱,不过为四万万同胞谋幸福而已。(15) 照此说法,原来满口应承的北京必不即设临时政府,变成不设临时政府又脱去清政府授权即无法掌控军队,维持秩序。而孙中山要求的由民国临时政府统一南北以及袁世凯南下就任,则因为北方军士力阻袁变成南京政府部下而决不可行。非但如此,既然袁世凯处心积虑设计的继续掌控北方政府的举措合情合理,不得不然,为防范袁世凯阴谋的要约变成出尔反尔的节外生枝,破坏清帝退位及南北统一的罪责反而落到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头上。 此电无意间披露出隐情,本来当天清帝宣布退位,之所以生变,是由于袁世凯不愿遵守三项要约,故意声称尚未与清廷商议,以便拖延时间,与民党进一步讨价还价。伍廷芳当即将电报转告孙中山,并另行致电孙中山、国务各总长和参议院长,报告原定发表清帝退位谕旨因故稍滞,“此难问之发生,在清帝退位后对于北方如何处置,清帝统治权已经消灭,而我临时政府事实上尚不能直接统辖北方,则北方将陷于无政府之状态。据目下情形,是北方各官吏将士赞同共和,对于组织统一全国之政府宜得其同意。故廷芳以为,清帝退位宜由袁世凯君与南京临时政府协商,以两方同意组织统一全国之政府。如此,则统一政府成立之后,于内必能统一全国之秩序,于外必能得各国之承认。廷芳受议和全权代表之委任以来,往复筹商,以为惟此可期解决。”当天在场的陈其美、温宗尧、汪兆铭等对此表示赞成,并已告唐绍仪转电袁内阁。(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