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孙中山的电报,伍廷芳提出,段祺瑞等北洋将校已联名奏请共和,而袁内阁来电,据唐绍仪说皆系表面文字,“其实袁运动清帝退位未尝少辍”。昨已电告袁,若停战期满,未得清帝退位确报,优待条件全行作废,须等待其复电。如仍无使清帝退位之意,再行发表所有真相。如此,则清廷争君位不惜流全国之血,必为人道所不容,民国政府希望和平之善意更加昭著于天下,对外可得友邦之同情,对内可激同胞之义愤,更为妥当。(52)同日伍廷芳复电袁世凯,指更定选举法直是翻悔,再度声明,停战到期之前,若仍然未得清廷宣布共和确报,则优待条件全行作废。 孙中山并未接受伍廷芳的建议,27日当天就致电各国公使,公开指责袁世凯关于清帝退位和国民大会之事反复无常。28日,又特电伍廷芳,宣布袁世凯破坏和议的罪状: 此次议和,屡次展期,原欲以和平之手段,达到共和之目的。不意袁世凯始则取消唐绍怡之全权代表,继又不承认唐绍怡于正式会议时所签允之选举国民会议以议决国体之法。复于清帝退位问题,业经彼此往返电商多日,忽然电称并未与伍代表商及等语。似此种种失信,为全国军民所共愤。况民国既许以最优之礼对待清帝及清皇室,今以袁世凯一人阻力之故,致令共和之目的不能速达,又令清帝不能享逊让之美名,则袁世凯不特为民国之蠹,且实为清帝之仇。此次停战之期届满,民国万不允再行展期,若因而再启兵衅,全唯袁世凯是咎,举国军民,均欲灭袁氏而后朝食。(53) 是电将袁世凯作为破坏和议的罪魁祸首,连清帝不能逊让的罪责也要让其概括承受。 26日夜半,京城发生行刺大案,军谘使良弼被炸成重伤,数日后身亡,这为打破僵局平添变数。良弼是宗社党骨干,本来坚决反对清帝退位,可是恽毓鼎次日得到的消息却是“暗杀者为君主党中人,奉天人。良弼近日力主共和逊位之议,故遭此一击,惜乎不死也”。(54)据胡惟德言:当天接到段祺瑞要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的电报,内阁召集有关人员会议,袁世凯出示来电,“人人变色,无敢有异词者。其时备有赞成不赞成两单,军谘使良赉臣(弼),素为人所注目,至此,言现在除共和无别路,即在赞成单内签名。”(55)另据1月25日段祺瑞致清内阁电,阻挠共和者为恭王、泽公,并不包括良弼。(56)莫理循也说:“我相信袁的每一个将军,甚至一些满人,如良弼,都反对保留清朝。”(57)行刺者后来证实是革命党人,之所以将良弼作为暗杀对象,很可能与袁世凯故意散布消息说各王公反对共和,系良弼一人运动所致有关。而袁如此做法,目的是要借他人之手铲除劲敌。(58) 良弼被炸身亡,引起拥清势力的变化。28日,蒙古王公及恭、肃、礼、豫、洵、朗、泽、荫等君主党在西安门外西安茶园开会密议。此前满人设立君主立宪维持会暨君主同志会,反对共和,宗社党为其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机关。其首领铁良运动满蒙王公,在京谋借外兵,赵尔巽在奉天附和,招募勤王队,自请入卫。宗社党召令来京,行至丰台,要求铁路运载。良弼被炸后,铁良畏祸逃走,宗社党势衰,机关遂移至奉天。 拥清一派失势,和战的天平随之倾斜。29日御前会议,清太后先后召见满蒙亲贵王公、各统兵大员以及国务大臣,垂询和战办法。袁世凯、奕劻未到,国务大臣奏称:现在办事,不外和战二者,和战问题,所关太大,非臣下所敢擅决,还请太后宸断。且太后并未垂帘,从前国事办坏之处,断不能归咎于太后。各国改建共和,皆由人民流血强迫。若太后不待人民流血之强迫,即能俯从民欲,则将来国民必感激太后,而太后之名誉亦万世不朽。旋奉清太后谕,明日召集奕劻、载沣商之,即决定办法。次日,清太后召集各国务大臣商议退位事,未决,须另日再议。(59) 三、回归原轨 局势很快出现戏剧性变化。29日,孙中山致电清军将领,矛头转而指向少数皇族,声称:“近与袁内阁切商清帝退位办法,已有成言,而为满洲少数皇族所把持挟制,遂令内阁为难,陷于危困。南北本是一家,岂肯为彼少数人之私而流血。”希望各将领与段祺瑞等一致奏请共和。这与前一日致伍廷芳电以袁世凯为首恶的口径大相径庭。张怀芝复电认可联衔奏请共和,却指责民党扰乱地方,要留君之口,化除满汉,留袁之手,剿平扰乱。(60) 次日,伍廷芳公电孙中山及军政各方,通报议和缘起、过程和近况,表明双方经过沟通,已澄清误会,重回原轨。31日,南京总统府秘书处又出面更正孙中山宣布袁氏罪状的特电。清内阁外务部随即发布文告,宣称“外间所传内阁总理与孙逸仙之交涉,并非由内阁总理直接办理,亦未由其承认。凡可以臻和平解决之条件,内阁总理固无不乐于从命。惟内阁总理从未尝抱欲任总统之奢愿,而其政策,不过欲维持国家之完全,确定巩固之政体,以期联合南北,恢复和平而已。此次孙逸仙之宣言,殆其秘书员误会内阁总理之政策”。(61)让下属背锅,为政坛暗箱操作变生不测时惯用的手法,所以识者指出:“然不能遂认为无来历也。”(62) 张国淦称,30日清廷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进止。原来历次会议时,贝子溥伦主张自行颁布共和,庆王奕劻附和,皇太后抱皇帝大哭,醇王载沣无言,恭王溥伟和载泽反对甚力,无结果。后奕劻、溥伦被宗社党挟持,或出尔反尔,或避而不至。良弼被炸身亡后,宗室王公人人自危,是日会议亲贵即无持反对论者。其后宣布共和,乃皇太后一人主持。(63)《辛亥革命史事长编》据此称是日由隆裕太后决定退位,似言之过早。清制本来没有所谓御前会议,此为媒体坊间附会日本之说,此次近支王公会议所定事项,应是授权袁世凯与民军商酌优待条件。这意味着清廷准备接受退位,而非确定退位。 不过,张国淦所言当为31日御前会议的事。据《议和记》:是日清太后先召国务大臣入内,谕云:“予于君主民主两端,本无成见,故已屡次召集卿等详究利害。惟默观大势,固已趋向共和,殊难挽回。卿等有何意见,不妨详陈。时势已迫,今日应即将政体解决。”旋由胡惟德奏道:“人心已去,固无庸讳。北军全体趋向共和,是最近之铁证。且民军曾允特别优待皇室,若乘此机会,俯顺舆情,且可得禅让之美名。风云日紧,故敢冒犯直陈,惟乞宸断。”清太后点首,似以为善。退出后,复召见袁世凯,谕以速与民军商酌退位之各项条件,俾得将共和诏旨,早日宣布。是日各亲贵中,奕劻仍赞成共和,载沣亦韪之。载泽、溥伟等初犹持异议,继由奕劻详言北军解体之关系,及满族主战之无把握。清太后泣,载沣亦泣,溥伟等乃不敢持主战之说。然又闻某亲贵与蒙古王公密议请清太后清帝暂住热河,决计宣战。当奉清太后面谕:“此事须有把握,不可徒逞意见。现在前敌诸军,趋向共和,必不能战。不幸溃败,更难收拾。但可永保宗社,于愿已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