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懋春先生(1926-1996)是我国当代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坚定信仰唯物史观,虔诚学习马列主义,爱党爱国,赓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知识形态与意识形态,配合社会主义...
一 在拙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7年,以下简称为《历史三调》)中①,笔者探讨了理解或“认知”历史的三种截然不同的途...
作为我国古代史书体例之一的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学术界通常归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不容忽视的是,还存在着如下几种说法: 1.北魏崔鸿等所撰《科录》。金毓黻先...
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了西方乃至全世界,对现代文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它以尖锐的问题质疑历史学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认知范式和理论,主要表现为质疑进步史观,反...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运动发端于晚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几经坎坷,缓缓展开,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纵观20世纪中国城市...
在中国史学史上,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崔述对历代学者建构的先秦古史系统作了全面考证,把客观真实的历史和世人演绎附会的伪史区别开来,剥开了先秦古史系统的层层面纱,澄清了...
众所周知,日本中国史学界的20世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纪,日本学者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内藤史学(也称“内藤假说”)、“白鸟史学”、“津田史观”、“...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所谓“主导地位”,含有这样的指向:新中国建立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成相当规模,只是未成“主导”、“主流”;新...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在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均扮演了开风气的角色,可谓是中国史学近现代转型的三个坐标①。他们都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其中的同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历史学理论从其考察的对象和所要阐述的问题来看,包含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两个部分。概括说来,历史理论是人们关于客观历史运动的论述与解说,史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西夏学是利用过去...
20世纪学术史上,撇开特殊年代之弦箭文章不论,出于学术讨论心态或公开或私下对陈寅恪学术有所批评者并不在少数。其声名卓著者,即有张尔田(1874-1945)、朱希祖(1879-1944)、岑...
围绕明成祖生母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讨论牵涉傅斯年、朱希祖、吴晗、李晋华、王崇武等众多明史研究专家,涵盖治史理念、官私史料价值、史实...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经典”之作,这是毋容置疑的。郭沫若独辟“草径”,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于中国历史的...
中外学术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如何影响国外中国史的研究,是当今中国史学界颇为关心的问题。我对这一问题,也很有兴趣。作为一个华裔学者,而且又常常回国,我自然比较关注中西...
学界对中国历史疆域问题认识不一,主要原因还是在“以谁代表中国”的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有人主张以汉族及其政权代表中国,有人主张以中原王朝代表中国,也有人主张以中原统...
在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方志曾有多种名目称号以及种类,但通常说来,所谓“方”是指地方,而“志”则是记载的意思。从文献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地理书还是历史书,地方志中所...
道咸以降,西学东渐,如何转化传统学术应对外来学术的冲击,成为萦绕于新旧学人心中的难题。重新阐释、构建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成为近代学人沟通中西的枢纽,各种道统、派分由...
1956年5月间,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省西丰县执中村西北一里余的小山岗上,发现了一处汉代古墓群,发掘存留下来的墓葬63座,出土文物13850余件。①最初的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20世纪初年发生的新史学思潮,学术界的研究可谓日益深入,其中,有关“新史学”的本质问题,属于新史学思潮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