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折点。章学诚生活在乾嘉考据学盛行之际,是清代中后期学术发展的关键人物,为当时的学术别开生面,却不为学术界主...
在中国古代,“会通”这个概念,哲学书、文学书和历史书中都出现过。如《周易·系辞上》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疏释“会通”为“会合变通”...
2003年3月17日,美国研究黑人史的著名史学家赫伯特·阿普特克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美国许多报纸都报道了他去世的消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该年3月20日的《纽约时报》称他为“...
随着中国考古学在理论方法方面的进步,以及中国考古学日益开放的步伐,用中国的考古材料重建有血有肉的中国古代历史,既是中国考古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们对世界文明发...
《春秋》为儒门六经之一,也是孔夫子一生事业之象征。作为中国文化之圣人,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述而不作”,然而与《诗》《书》《礼》《乐》《易》五经乃上古文献整理之结果...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实现途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门新的学科。近些年来这一学科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这样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们对历史分期问题的关注因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而日益增长。① 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历史分期是为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确定什么...
2013年11月,在正式出版的在线综合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中国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教授联合多位中外专家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最早管理黄牛(cattle management)的文章(题...
作为我国20世纪上半叶史学界的学者,张星烺以汇编中西交通史料而享有盛誉。他出版于1930年的史学巨著《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不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确立了“中...
我们亟须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系统、全面地追踪和梳理西方学术的流变与演进,以理性的态度对之作批判借鉴,从批判借鉴不断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
傅斯年曾提出史學就是史料學的説法,他的見解常受人誤解(詳後),但其特别强調史料的重要,竊以爲仍應引起今日治史者的關注。實際上,若“史料學”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
傅斯年是中国20世纪前期著名学者和学术界领袖人物。抱着“致中国历史语言之学于自然科学境界之中”①的宏伟理想,1928年3月底傅斯年受聘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委员...
学界普遍认为,中西古代史学无疑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两种史学形态,西方的古典史学开创了其后史学发展的滥觞,如果从一些中国学者的观点,如钱穆先生指出的“中国文化在秦、汉...
梁启超《新史学》发表后,史学研究视角从帝王将相逐渐转移到平民社会。陈垣为其中之代表人物,他在宗教史、元史、目录学、校勘学、史源学等领域均有开创性研究。陈垣的史学研...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自古至今各种类型的方志馆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方志馆的来源及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宋朝以前,受史志同源等传统影响,大多为...
三十年前,当我开始对中国人口史感兴趣时,在一本内部刊物上看到了对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介绍,得知该学会收藏的中国家谱数量丰富,其中有些在国内已经失传。以后又听说中国首...
学界普遍认为,中西古代史学无疑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两种史学形态,西方的古典史学开创了其后史学发展的滥觞,如果从一些中国学者的观点,如钱穆先生指出的“中国文化在秦、汉...
中国环境史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20年来,相关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学者日渐增多,环境史的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等问题也都得到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国内接连召开...
作为当前中国最迅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微博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