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近期刊登了《学者要经得起批评》、《经得起批评,方为真学者》等文章,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文章矛头直指当下学界并不少见的“老...
【核心提示】读着剑波的文章,我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我心里激荡,仿佛就要把我的心推出我口腔来,又好像要将它捣成粉碎似的。接着我全身起了一阵轻微的颤动。这颤动一下就过去了...
【核心提示】关于做学问的境界,我国学术界津津乐道者是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宋亚平研究员的新著《中国县制》已于2013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翻阅之余,颇有所感,使我想在这里对“历史的价值”这个似乎并不新鲜的话题说几句...
【核心提示】当今时代,作为学者,我们更需要自省和自信。自省的是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善意的批评。自信的是,即使面对不那么正确的非议,我们也要坚信“判定学术上的高与下...
【核心提示】他亲身从事大型图书和新发现文献的阅读、清查和考证,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切实的努力。 陈垣(1880—1971)号援庵,广东新会人,历任民国教育部次长、...
【核心提示】坦然面对自身学问得失,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继承优良传统,回归学术本真,是当代学者应该做的。“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经得起批评,方...
【核心提示】作为一名中国学者,他注意到世界非常希望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由此,近年来他转向关注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去年,他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中美禁毒...
【核心提示】《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近期刊登了《学者要经得起批评》、《经得起批评,方为真学者》等文章,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文章矛头直指当下学界并不少见的“老...
【核心提示】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在中国学术面临着又一次的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下,学者要想不自外于时代历史进程,就应该主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2010年12月,在一个初冬乍寒的日子,我们专程来到北京,采访戴逸先生。戴逸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史学大师。虽说学术界都熟悉他,但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将戴先生的主要情况...
做学问不是靠运气。靠什么?我认为要靠“四气”。 一要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要知民、为民。学术研究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推进社会前进;不能搞空中楼阁,而是要脚踏实地地攀登...
龚书铎,福建泉州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曾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11年11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74年7月1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袁仲一带队开启了秦始皇陵秦俑考古之旅。回忆起在陕西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历程,袁仲一说,一首《长相思·怀念老考古队员》可道尽个中甘苦:“一...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史学研究的未来也在于青年。”一见面,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就这样说。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75岁的历史学家张海鹏在潜心治学...
许明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1月29日,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新年招待会上,文化专员戴鹤白先生把著名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的新作《圣路易》交到我手上...
傅斯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他说...
老校长用自我革命来拆墙 称自己不是有勇气而是受之有愧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老校长、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权威,近日章开沅教授再一次成为了新闻人物。88岁的他执意要辞去“资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 编辑委员会主任:冷溶 主编:张冠梓 责任编辑:方筱筠...
茅海建是严谨的学者,平日的生活刻意保持简单与清索,规避喧嚣人事而勤耕史料之海。很多文史学者借着历史以评析当下社会,或从当下社会所残缺与希冀之处出发,怀着现实关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