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编修有其书法凡例。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曾据光的遗稿,掇取分类“为三十六例”,编成《通鉴前例》。但流传至今的《通鉴释例》残阙严重,唯有十二例仅存。由于所存无几,难窥全豹,因此后人研究《通鉴》书法凡例,多以钩稽、探寻而得。如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微·书法篇》中就说:“兹篇所录,则身之(胡三省)推论之书法为多。”最近,笔者发现了《通鉴释例》三十六例全文。这一新的发现,为《通鉴》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爰撰此文,作一初步探讨。 一、《释例》三十六例的发现 先谈《通鉴释例》早期著录及现存情况。在宋元人的著录中,《通鉴释例》称之为《通鉴前例》。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编年类“《通鉴前例》”条云: “司马光记集修书凡例。诸贴则与书局官属刘恕、范祖禹往来书简也。其曾孙侍郎伋季思裒为一编,又以《前例》分为三十六条,而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为四图。” 《文献通考》卷二百记载同。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七“《资治通鉴》”条谓:“《前例》一卷。乾道间曾孙伋分类三十六例为《前例》,又为四图。” 《通鉴前例》有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辨误后序》中说: “又有《通鉴前例》者,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乃公休之孙伋所编。亦言‘欲与《音释》并行于世’。此吾先人所疑,今人所依以为信者。考伋之所编,温公《与范梦得论修书》二贴, 则得于三衢学官,《与刘道原》十一贴,则得于高文虎氏,伋取以编于《前例》之后,其网罗放失者仅如此。”〔1〕 根据以上著录,《通鉴前例》应包括三部分内容:(1)分为三十六例的修史凡例;(2)司马光给刘恕、范祖禹的十三封书信;(3)司马伋依三十六例作成的四图。但是, 这种版本的《通鉴前例》早已亡佚。 现存《通鉴释例》有三种刊本:(1)明陈仁锡辑的《资治通鉴大全》,系明崇祯二年(1629)序金阊大欢堂刊本,中有《资治通鉴释例图谱》一卷,内题《宋司马温公修书释例》。(2)清修《四库全书》本《通鉴释例》,据《四库提要》注文,知其所依据为内府藏本。(3)清胡元常辑的《校勘资治通鉴全书》,系清光绪十四年(1888)长沙杨氏刊本,内有《资治通鉴释例》一卷。以上三种刊本《通鉴释例》,内容相同,属于一个系统。 关于这一系统的《通鉴释例》,《四库提要》史部编年类“《通鉴释例》”条有如下介绍: “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后附与范祖禹论书贴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外郎伋跋语,称遗稿散乱, 所藏仅存,脱略已甚,伋辄掇取分类为三十六条,末题丙戌仲秋, 乃孝宗乾道二年。……其编此书时,尝有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 惟伋跋称三十六例,而今本止分十二类,盖并各类细目计之也。伋又称,文全字阙者伋亦从而阙之,而今本并无所阙, 则已非原刻之旧。” “其书杂出于南渡后,恐不无以意损益,未必尽光本旨。而相传已久,今故与《问疑》并著于录,以备参考焉。”〔2〕 将《四库提要》的介绍与宋元人的著录相比照,这一系统的《通鉴释例》与《通鉴前例》有如下不同之处:(1)三十六例修史凡例, “今本止分十二类”。四库馆臣据书后司马伋跋语称原书共有三十六例,因此认为今本“盖并各类细目计之也”;司马伋又称“文全字阙者伋亦从而阙之”,但“今本”却没有阙略的现象, 由此得出结论:今本“已非原刻之旧”。(2)司马光给刘恕、 范祖禹的十三封信,给刘恕的信因已见于《通鉴问疑》,故削去不载,今本只留存了给范祖禹的二封信(从实际内容看只有一封)。(3)今本散佚了司马伋所作的四图。 综上所说,《通鉴释例》在刊刻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散佚或残阙的现象。但由于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的《通鉴前例》久已亡佚,因此,数百年来流传的就是这种“十二类”例系统的《通鉴释例》。就修史凡例部分而言,《通鉴》研究者论及《通鉴》书法,也无不以它作为参考。如张芝联先生在《资治通鉴纂修始末》中说:“《通鉴》凡例,今惟见于《通鉴释例》一书,内收十一例二贴,虽非完本,幸得保存,俾可窥见温公用心之一二。”〔3〕张须《通鉴学》一书, 还将这些凡例全部移录书中,以论《通鉴》之书法,并说:“以上总例仅十有一,不合三十六例之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