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指节度使受任的三种不同书法。节度使离开朝廷赴镇居藩书作“为”,如《通鉴》卷二五五中和三年(883)正月:“制以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为义成节度使,令赴镇。”节度使为使相或宰相加节度使衔称“充”,如卷二五七光启三年(887)七月:“以李茂贞同平章事、充凤翔节度使”。卷二四七会昌四年(844)四月:“以左仆射王起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起以文臣未尝执政,直除使相”。居于京师不赴镇曰“领”,如卷二一六天宝十载(751)十一月:“以国忠领剑南节度使。”次年载“南诏数寇边,蜀入请杨国忠赴镇”云云,可知杨国忠时在朝廷,实未赴镇,故书作“领”。 凡官名省而可知者,不必备书。 按:《通鉴》为求简洁,故所书官名有些用省称而不备书全名。如唐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即简称“同平章事”。又如太子宾客,有时也省称宾客,如卷一九七贞观十七年(643)四月载:以“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 藩镇兵或以宣武、淮西、天平、忠武、武宁、河东、淮南、湖南、荆南、两浙呼之,或以汴、蔡、郓、许、徐、浙呼之,取语顺易晓而已。 按:宣武、淮西、天平等系军镇之名,汴、蔡、郓等为军镇所领之州。《通鉴》所书,随文而定。前者如卷五八大顺元年(890)六月载:“张浚会宣武、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诸军于晋州。”后者如卷二六二光化三年(900)五月载:“朱全忠遣葛从周帅兖、郓、 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此外也有混而书之的情况,如卷二六0 乾宁二年(895)正月载:“杨行密表朱全忠罪恶,请会易定、兖、郓、河东兵讨之。”可见并不强求一律,而以通顺明白为主。 (19)书兼职例 会昌六年九月,以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德裕为东都留守,不带平章事;郑肃同平章事、充荆南陈度使。 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以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建兼侍中。 按:以上分见《通鉴》卷二四八会昌六年(846)九月、 卷二六二光化三年(900)二月载,文字略有不同。兼职指加官, 一般的格式是以某同某职,加某同某职,以某兼某职等几种。 以保义留后朱友谦为节度使。 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按:分见《通鉴》卷二六光化三年(900)十月、 卷二六六开平元年(907)五月。 (20)书罢免例 公相以善去曰罢,罪去曰免。 按:此为《通鉴》记载公相罢去官职,在书法上的区别。前者如卷一九二贞观二年(628)春正月载:“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 ”书“罢”字说明长孙无忌并非以罪去官。后者如同卷贞观元年(627)十二月载:“壬午,左仆射萧踽坐事免。”书“免”表明萧踽因事获罪而被免除官职。 (21)书聘使例 聘使往来书介副,无事但云某事。 按:介副指副手。两国聘使往来,《通鉴》一般仅书正、副使,他人无事不书。如卷二十一天汉元年(前100)记苏武出使匈奴事,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俱”,假吏常惠因后有事才书。 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来通好,帝遣太府少卿高颀报之。 高丽遣其臣某入贡。 遣某人使于契丹。 按:以上数条,均为《通鉴》书聘使往来、通问修好基本格式的举例。契丹遣袍笏梅老事,见《通鉴》卷二六六开平元年(907)五月载,文字全同。又如《通鉴》卷一八九武德四年(621)七月载:“乙丑,高句丽王建武遣使入贡。”卷二九0广顺元年(951)五月载:“乙巳,遣左金吾将军姚汉英等使于契丹,契丹留之。” (22)不书例书附 二王后嗣卒者不书。 按:古代新王朝建立后,封前两朝的王族后裔为诸侯国君,称二王。《通鉴》遇封二王则书,如卷三十二绥和元年(前8)载诏求殷后, “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周承休皆进爵为公,地各百里。”而于二王后嗣死则不书。 列国葬后无事不书。 按:《通鉴》书列国葬皇后,以有事无事为别,故一般说来,所书较少。 诸王带平章及遥领节制不书。 按:唐代诸王子封王,有加衔“同平章政事”,及领州牧、刺史、都督、节度使等,但实际上诸王居于禁中王宅,既不预政,也不出阁,虽然开府设置官属及领藩镇,也仅为虚名,不得与外交通,因此《释例》作此规定。如二一一开元四年(716)正月载:以曾王嗣真为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陕王嗣升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西四镇诸蕃大使,“二王皆不出阁。诸王遥领节度自此始。”仅在初见时加以说明, 此后即不一一具体而书。如卷二一三开元十五年(727)五月载:“癸酉,上悉以诸子庆王潭等领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实不出外。”也只概言其事,而不具书诸王分领情况。 亲王徒封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