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从后姓例 宋永初三年,长孙嵩实姓拓拔云云。时魏之群臣出于代北者,姓皆重复,及高祖迁洛,乃改为单姓。旧史患其烦杂,悉从后姓,以就简易,今并因之。 按:见《通鉴》卷一一九永初三年(422)载:魏主以长孙嵩、 奚斤、穆观、丘堆等为左辅右弼,“嵩实姓拔拔,斤姓达奚,观姓丘穆陵,堆姓丘敦。是时,魏之群臣出于代北者,姓多重复,及高祖迁洛,始皆改之。旧史恶其烦杂难知,故皆从后姓以就简易,今从之。”又《通鉴考异》卷六“魏主改功臣姓”条也云:“魏初功臣,姓皆重复奇僻,孝文太和中,变胡俗,始改之。魏收作《后魏书》,已尽用新姓,不用旧姓”《宋书·索虏传》、《南齐书·魏虏传》所称者,盖其旧姓名耳。今并从《魏书》以就简易”。 按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曾把鲜卑复音的姓氏,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如拓拔改为元,达奚改为奚,拔拔改为长孙。例中“长孙嵩实姓拓拔”句,当据改为“拔拔”。《通鉴》不书旧姓,采取从后姓之例,在文中随事载明,改归一律,为的是“以就简易”。如《考异》卷五“魏安西将军古弼”条云:“《宋·索虏传》作‘吐奚爱弼’,《氐胡传》作‘吐奚弼’,盖其旧姓。今从《后魏书》。”在《通鉴》正文中即书作“古弼”。其后《金史》也沿袭此例,如金翰离不兀术等,即书所改名宗望、宗弼等。对此,郑瑗《井观琐言》卷三曾批评说:“《宋书·索虏传》、《南齐书·魏虏传》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旧姓名,乃得事实。魏收《魏书》率书新姓,温公《通鉴》从而书之,以就简易,失其实矣。”郑说自不无道理,但司马光作通史,以“就简易”为原则,也无可非议。 李继昭本姓符,名道昭。复姓符,名道昭。 按:《通鉴》卷二六三天复二年(902)四月载:“汴将康怀贞击凤翔将李继昭于莫谷,大破之。继昭,蔡州人也,本姓符,名道昭。”《通鉴》凡赐姓改名者,或则书其更改姓名之事,或则即书其后来所改姓名,在下再说明其本来姓名,如上例所举。至其后来恢复本来姓名,仍依旧名而书。如以后李继昭降汴,同年十二月载:继昭“出降于全忠,复姓符,名道昭。”此后即书其旧名“符道昭”。 (32)书字例 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庙,大夫既卒书字。 按:见《春秋》僖公十五年载:“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杜预注:“夷伯,鲁大夫展氏之祖父。夷谥,伯字。震者,雷电击之。大夫既卒书字。” 大同二(阙)时人多以字行,旧史皆因。 按:《通鉴》卷一五四中大通二年(530)载中书侍郎邢子才事后,下云:“子才名邵,以字行,峦之族弟也。时人多以字行者,旧史皆因之。”例中“大同二”实为中大通二年。按邢邵因避魏主兄彭城王邵讳,故以字行,如《魏书·邢子才传》称:“少时有避,遂不行名。”旧史对此一般即称其字。 字及小字可知其人者不复重述,难知者乃述之。 按:《通鉴》书字及小字,凡据上下文章可知指谁,一般即不作说明。如卷一二三元嘉十七年(440)载领军刘湛善论治道,宋文帝曾说:“刘班方自西还,吾与语,常视日早晚,虑其将去”云云。谙湛小字班虎,宋文帝语中称为刘班,语意明晰,即不再加以解释。对称字及小字而难知其人为谁,《通鉴》则在下加以补充说明。如卷一一九景平元年(423)正月载蔡廓、徐羡之事,蔡廓曰:“我不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下又记:“干木,羡之小字也。”卷二五九景福二年(893)记载崔胤为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其季父崔安潜说:“吾父兄刻苦以立门户,终为缁郎所坏!”下也云:“缁郎,胤小字也。” 凡以字行者,始即称字,曰名某,以字行。大同以后始尔。 按:《通鉴》载人一般收其名,以字行者则于人物初见即书其字,“曰名某,以字行”为其基本格式,如前举邢子才即是所书之例。 此外,《通鉴》行文有时也略有变化。如唐代宰相姚崇,书名凡三变,卷二0五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初见书其本名“姚元崇”,至卷二0七长安四年(704)八月云:“元崇字元之,时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后命元崇以字行。”以下记事即书其字“姚元之”。至卷二一0 开元元年(731)十二月又载:“以姚元之兼紫微令。元之避开元尊号, 复名崇。”此后一直书作“姚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