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牟发松 参加讨论

长安及其附近陵县,素为豪杰游侠云集之所(56),朱云即生长于五陵县之一的平陵。这位以豪勇著称的“轻侠”,人到中年才变节习儒,宜乎一身侠气不改,“好勇”如前:“数犯法亡命”,身为县令后仍“故纵亡命”,甚至还在朝堂上当着皇帝公卿发作侠气。诸如眭弘、朱云,虽改节为儒,却仍然是“侠”,若准本文“侠儒”之义,应称他们为“儒侠”,因为他们身上最本质的特征还是“侠”。惟其如此,在“游侠儒教化”过程中,很多人没能完成这一转变,以夭折告终。不仅如此,还有已完成由侠而儒的变节者,又重新回到了游侠的行列。《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原涉》:
    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礼毕,扶风谒请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先是涉季父为茂陵秦氏所杀,涉居谷口半岁所,自劾去官,欲报仇。谷口豪桀为杀秦氏,亡命岁余,逢赦出。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涉遂倾身与相待,人无贤不肖阗门,在所闾里尽满客。或讥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丧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壹为盗贼所污,遂行淫失,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
    这是一个由儒返侠的典型和标本。原涉出身于豪侠之家,在武帝时被迁徙到陵县之后,这个家族遂竭力融入体制,从他父亲官至南阳太守,可知成效明显。原涉在父亲死后,在“少行三年丧”的当时(成帝时)依礼服丧三年,又让巨额“赙送”,如此突出的孝、廉为他在主流社会赢得了巨大声誉,由之释褐为官。后来却因一个偶然事件,他又重新回到“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即游侠之中,这是他的祖父曾经属于的社会群体,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欲返而难返,一往而不返,直到以游侠犯罪被诛,其首级被“县(悬)之长安市”。
    但西汉武帝以降,修习儒经并身体力行,即所谓“经明行修”,不仅蔚为一代士风,更成为国家选举的主要标准。大约在两汉之际,游侠儒教化的转变即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上引《后汉书·党锢列传·序》所述由“任侠之风”而“守文之风”,赵翼《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东汉功臣多近儒”二条(57),即是两汉间士风及其主体完成由侠而儒转变的生动概括。被其父视为“无赖”的汉高祖,原为地方社会中的豪侠固无疑问。号称中兴明主的汉宣帝,从小虽“修文学经术”,“高材好学”,但或因生长于民间,受社会上侠风的濡染,“喜游侠,斗鸡走马……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58)。光武帝刘秀以“谨厚长者”著称,《后汉书》本纪载其兄“伯升好侠养士”,而刘秀却“勤于稼穑”,“事田业”,实际上并非如此。与光武帝同时代的马援即评价他“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光武的亲姊湖阳公主亦称他“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这都是典型的游侠风范。但在西汉中后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选举标准的大趋势下,光武帝早已放弃自己年轻时的任侠习气,到长安上太学,“受《尚书》”,即位后提倡经学,不遗余力,正像他同姐姐推心置腹时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59) 上面提到的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少有大志”,但“受《齐诗》”却“不能守章句”,遂放弃儒业到“边郡田牧”创业。后因其兄马况死后,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以孝悌之行获官。其后因擅自释放重罪囚徒,再度“亡命”边郡北地,“转游陇汉间”,以疏财仗义著称,实为一游侠。及至晚年,他虽远在千里之外的战场,却“遥寄家书”诫诲子侄,希望不要效习“豪侠好义”的大侠杜季良,在他的督促下,其兄子马严、马敦由“通轻侠客”,“好击剑、习骑射”而“专心坟典”,“通《春秋左氏》”,以儒学、“义行”著称,马氏家族也从此成为著称的儒学世家,马严子马续、马融,均为东汉一代名儒(60)。
    上举《廿二史札记》“东汉功臣多近儒”条称:“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下面又历举光武君臣之习儒讲经事迹,此不赘引。正如宫崎市定氏所指出的,及至东汉中后期,游侠已群体性转变为儒生。记载东汉历史的《后汉书》取消了《史记》、《汉书》的游侠类传,即是这一社会事实在史学编纂上的反映。其后的时代,游侠一类人物仍时有所见,但他们基本上是以个体形态而非社会群体形态存在。
    八、侠儒群体--侠气张扬的党锢名士
    在前引《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中,范晔将婞直之风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即对执政者特别是宦官专政进行公开批评;其二为“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即士人自我标榜与相互标榜,以期在选举上获得优势。婞直之风的主要表现方式则是通过编造歌谣和议论批评等舆论手段--当时人所谓“清议”,另外就是聚徒讲学、会葬以及偶尔的请愿等大规模的群体行为。史载桓帝时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太学生上书,其中两次是针对宦官(61),都达到了目的。士林舆论显示出巨大的政治影响,士人对此局面深受鼓舞,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憧憬着从宦官浊流势力中夺回政权特别是选举权的美好前程,“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故无不“争慕其风”(62),于是“婞直之风,于斯行矣”。但事态的发展及其结果,恰恰与士人的预期相反,婞直非但没有达到目的,还招致了两次党锢之祸。而从党锢事变形成、发展及其消灭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到汉末“婞直”士风及其主体党锢名士与游侠风气的相似性。
    (1)轻死重气、义重于生。在两次党锢之祸中,很多被捕、被害的党锢名士是主动投案或自决于死的。自诣狱者有巴肃、李膺、范滂、崔寔等人。上引何焯《义门读书记》称党锢名士为“游侠之变”,正是认为党人与游侠虽“行有清浊”之别,但在“以意气相死”上则“同归”一途。所谓“清浊”,即游侠“不轨于正义”,而党人乃为天下公义,如李膺所谓“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主动诣狱投死。与李膺同狱而死的荀诩,死前自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63)。党人以生命作为最后的投枪,以徇正义。侍御史景毅以其子为李膺门徒,却因名籍漏夺而不预党祸,遂自表免归;名将皇甫规以自己家乡所在的西部州郡无人预党禁为耻,遂自表为党人(64);“八及”之一的张俭亡命时“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这不仅使我们想起西汉季心,“气盖关中……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又郭解被吏追捕,逃亡至临晋,临晋人籍少公为了掩护郭解而自杀(65)。总之,党锢名士“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的气节,与“轻死重气”、“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游侠风范极为相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