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学研究》 杨念群 参加讨论

杜绝私人酝酿生发出的“谤言”,认可于现行制度的约束安排,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自觉反应,还须从历史先例中验证这种精神萎缩的合理合法。于是便有如下对《史记》是否为“谤书”的争论。章学诚发现,有些人从司马迁的自述中摘出“发愤著书”一句,推测其有“怨诽”的情绪,故斥之为“谤书”,章学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人人羡慕而仿效之,是自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史德》,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2005:267)在章学诚看来,所谓“发愤著书”,不过是感慨自己际遇未谐而已,私人表达穷愁思绪不可轻易揣测为“诽君谤主”,甚至尊为文辞之宗,否则“大义何由得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章学诚以为,是否敢于“讪上”的争议,太过拘泥于司马迁个人的际遇得失,却低估了其中所含“究天人之际”之抱负的意义。司马迁著书虽属私人行为,但除在《游侠》《货殖》诸篇中出现个别感慨之词外,“余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何尝敢于讪上哉”!故多不限于一家之言,关心的是普遍的历史演变的轨则,应视为“经世”的典范。⑥章学诚进一步申说道:“朱子尝言《离骚》不甚怨君,后人附会有过。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夫以一身坎坷,怨诽及于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安分,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又何著述之可传乎!”他最终把《史记》的风格定位为“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史德》,见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2005:267),也就是说,不时发出委婉的劝谏之言,甚或偶尔抒发感慨命运之语均属正常,但须抑制私人感情无边的弥散,心态变化的节奏也要符合当下时势导向的要求。这与前述对明代遗民抑制忿懑激情的劝戒如出一辙,均是劝导个人私意对历史现状无奈般的屈从。这也彷佛是在回答乾隆帝提出的疑问,乾隆有一次在谕旨中曾质疑道:“每览历代史册,褒讥率无定评,即良史如司马迁,尚不免逞其私意,非阿好而过于铺张,即怨嫉而妄为指摘,其他更可知矣”(《清会典事例·翰林院六·职掌》卷一千五十,《纂修书史》一,页514)。有时,章学诚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乾隆朝文字狱重压下的惊悚情绪,如说:“著书大戒有二:是非谬于圣人,忌讳或干君父,此天理所不容也。”紧跟着就是一句劝戒:“然人苟粗明大义,稍通文理,何至犯斯大戒”(《上辛楣宫詹书》,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2005:657)。这分明是政令反复追杀下惊出的自然反应,意即只要经过心理磨练,自然就知道文字书写的底线应该划在何处。
    以君臣大义规训历史书写的能力具有异常强势的督导效果,甚至有着常态般臧否历史人物的标准化作用。如章学诚对演义小说中民间化的私人描述心生反感,即是源自于其中君臣关系的形塑有悖于心中固化的君臣大义。他曾批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关系,觉得桃园结义这幕刘关张居然以兄弟相称,尤其违背君臣身份,许多描述仿照《水浒》中草莽啸聚山林的形象安排刘备与关羽、张飞、诸葛的关系尤不可取。
    他举例说,刘备继位前的诸葛亮形象“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随后感叹道:“何其陋也!”他觉得这些编纂演义的人没有什么知识,脱不了传奇习气,当然没必要深责,麻烦的是“却为其意欲尊正统,故于昭烈、忠武颇极推崇,而无如其识之陋尔”(章学诚,2006a:246)。传奇演义之书干涉到了君王独断的政治决策领域,即是以私犯“公”,在章学诚看来,那些纯粹记录史实的历史著作,和那些全凭虚构引人阅读的《西游》、《金瓶》之类的小说,均无伤大雅,惟独像《三国演义》这样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作品会对君父大义产生颠覆般的影响,应在剿灭之列。
    四、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道”在中国思想中始终处于神秘而又重要的地位,文人的讨论中几乎绕不过有关“道”的源起和如何起作用这个话题。在阐述“道”的发生与延续的诸多言辞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章学诚似乎总是不遗余力地抬升周公的地位,同时不断贬抑孔子及先秦诸子的作用。在古代典籍文献中,一贯即有“圣王”与“圣人”之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圣王”有德有位,“圣人”有德无位,圣王不仅是理想道德人格的化身,还要成功地进行社会政治实践。在一些先秦经典文献中,很早就在讨论“圣王”的资格问题,如《庄子·天下篇》就把“内圣外王”作为拥有“圣王”资格的基本要素;《墨子·天志中》也按有德有位的条件排列出了三代圣王的系谱:“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是也”。不过有点奇怪的是,这个谱系中并没有“周公”的位置。
    其实“周公”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周公“制礼作乐”辅佐周王,表面上没有王位,却可以有全盘处理政事的权力。所以先秦诸子往往把周公看作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分野式人物。周公以前,二帝三王拥有天下,所以是产生圣王的年代。周公之后,“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只能产生“圣人”,“圣王”随即消失。这种局面的发生源于春秋时期学下私人,改变了学在官守的历史,“圣王”与“圣人”的角色开始分离,喻示着教化与政治从此要裂分两端。孔子即是以救世“圣人”的形象出现的,因其有德而无位,故又称“素王”,即是“空王”的意思。很明显孔子扮演的角色是有缺陷的,其形象必须重新加以包装才会具有精神魔力。汉代儒者发明了一种办法,他们通过不断制作各种“纬书”,即包含各种神话故事的伪儒家经典,来赋予孔子以异象和超凡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对王权的控制力,在这种叙事中,孔子不但获麟受命,而且可为汉代皇家制法,具有预测刘家获得皇位的神异功能。故有人称之为“政治神话”的制作者(参见冷德熙,1996:162-192)。在这个时期中,孔子还拥有干预政事的权威,尽管出演的多是短暂的权宜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