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儒学的衍变和清代士风(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杨国强 参加讨论

他的可怕不仅在于贪欲,而且在于思考周密,理路清晰,能够把贪欲的可行和可取讲得一片透彻,井井有条。他“未尝一日废书”,天天在与圣贤打交道。但读书和立身既已分成两件事,圣贤也就无法感化他了。另一个经学家汪中“不喜宋儒性命之学。朱子之外,有举其名者,必痛诋之。于时流不轻许可,有盛名于世者,益肆讥弹”。(76)他留下过许多故事,其中一个说:
    汪容甫少狂放,肄业安定书院。每一山长至,辄挟经史数难事请质,孙志祖、蒋士铨,皆为所窘。在院中遍观藏书,遂为通儒。然性卞急,无容人之量。商总某尝报效十万金,得赏二品衔。汪瞰其每出拜客也,乘驴从其从,其后戴草制暖帽,以红萝卜为顶,以松枝为孔雀翎,于项间挂冥镪一串,商行亦行,商止亦止。商恨甚,而无如何,以五千金为寿,始寝其事。(77)
    狂放本来算不得大毛病。用草帽和红萝卜来戏弄商人买来的顶戴,虽是酷刻多,幽默少,其蔑视之意则自有堂堂正正的一面。但末了“以五千金为寿,始寝其事”,却用一宗交易把狂放、酷刻、幽默、蔑视全都弄得变了滋味,显现于白纸黑字之间的“通儒”形象也不知不觉地沾上了一些青皮人物的痞子气。所以,自《儒林外史》刊行以后,喜欢作索隐的文人很早就认定,吴敬梓笔下的匡超人“实暗指汪容甫先生”。(78)这一类说法所包含的精确程度是无法估定的,然而作为一种历史材料,它们又明白地显示了世人心目里的汪中和匡超人之间的可比性。曾与汪中一同做过幕客的章学诚后来说:“此人非不用功者也,有才无识,不善用其所长,激以名心,凿以私智,久游江湖,客气多而志不逊也。”这些都是没有“先立乎其大者”的结果。“是以学问文章,必收摄于身心”。(79)他对汪中的评说来自于观察,则由此引申出来的道德思考则已包含着一种非常明显的普遍意义了。宋明六百年之间有过所谓假道学。但能够以经义立说,被奉为一代宗师人们却多半具有鲜明的君子意识,其规行矩步,凝重肃穆虽未必尽合人情,而由此表现出来的人格和风裁实有足多者。与他们比,乾嘉人物里的宗师显然没有那么多的君子意识。以训诂考辨得大名的戴震,生前“施教于燕京而其学益远被”,(80)岸岸然为学界领袖。然而死后不久,挂在他名下的两部撰著便因著作权的疑问而先后变作别人考证的对象了。(81)其间,魏源曾作《书赵校水经注后》,发摘“近世赵一清《水经注》为戴氏所剿。”从那个时候起,这件事就成为一个常被咀嚼的话题。(82)近人汪辟疆曾撮叙其始末说:
    惟戴氏有二事滋人疑虑者,则《水经注》与《畿辅安澜志》二书之攘美是也。戴氏在四库馆手校《水经注》,自言据大典逐条校勘。凡补阙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妄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涣然,顿还旧观,世人推重,皆无异辞,今大典本《水经注》已影印行世,与戴校违异甚多。而戴校与赵东潜(一清)《水经注释》正合。东原素负征实之学,不知何以暗取东潜,托辞大典。此不解者一也。《畿辅安澜志》十卷,王履泰撰。其实王本窃东原旧稿,排比成书。惟戴书亦非自出,实窃赵东潜。近人孟森有《畿辅安澜志与越戴两公书的案》应为《畿辅安澜志与赵戴两书公案》)一文,钩隐发微,佐证赅备。此不解者二见。(83)魏源所说的“剿”和汪辟疆所说的“攘”、“窃”、“暗取”,都用同一个意思指述了戴震把别人的著作据为已有的事实。戴震原本是“经学为当世冠”的大儒,无须借剿窃为自己的学问再添声光。但以科名论,他又是一个三经会试而不能登第的举人。不能登第说明运蹇,而三经会试则说明心热。当他奉召入四库馆校《永乐大典》的时候,乾隆曾许“实于办书有益”,可不用会试,经与新进士“一体殿试”。这是一种科举速成法,在久困公车之后尤能引人遐想。因此,后来考证这段故事的历史学家孟森说:“自有此谕,而东原之欲心动矣。非办一大著作,恐不得为办书有益”,于是而“以《水经注》自任”;于是而“窃赵书以应诏。”(84)可见,其伸手“闇取”,念头本来不在学问而在功名。迨馆事了结之后,戴震以校书之功蒙皇帝恩赏“进士”和“翰林院庶吉士”。然而仅仅过了二年,他就“卒于官”,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后人的,既有学术史上的声望,也有长久不息的议论。戴震一生轻诋宋儒性理之学,但身后为人所讥刺的,恰恰是心性功夫太少而造成的“制行不严”。王国维曾作《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因《水经注》一书的曲折而论及戴震的为人。他说:
    东原学问才力,固自横绝一世。然自视过高,鹜名亦甚。其一生心力,专注于声音,训诂、名物,象数,而于六经大义,所得颇浅。晚年欲夺朱子之席,乃撰《孟子字义疏证》等书。虽自谓欲以孔孟之说还之孔孟,宋儒之说还之宋儒,顾其书虽力与程朱异,而亦未尝与孔孟合。其著他书,亦往往述其所自得,而不肯言其所自出。其平生学术出于江慎修,故其古韵之学根于等韵,象数之学根于西法与江氏同;而不肯公言等韵、西法与江氏异。其于江氏,亦未尝笃在三之谊,但呼之曰“婺源老儒江慎修”而已。(85)显然,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都是一已之名和一已之利的精刻。而太过精刻的人物总是君子意识非常淡薄的。他们只能作经师,不能为人师。
    与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种族矛盾相伴而生的学术变趋经康、雍、乾、嘉四朝衍化聚汇而成一世主流。这个过程以实证精神为中国文化营造过一片静静的灿烂;也使众多知识分子的心气和志趣在实证中变得沉寂细碎。而“盛名所在,人更蚁附,钝拙藏身,人一已百。斯当为所以促其派衍,而实非其源之所在也。”(86)时至19世纪初期,回过头去看一看为清学开先路的人物和他们在明清之际留下的论学心旨,则不会不看到:经过一百五十多年岁月流逝之后,士林中的慷慨激越,苍凉深沉已经消散殆尽。于是,“昔胜国之士以好讲学为风尚而行衰,今日之士,以恶讲学为风尚而行亦衰”。(87)人物、学术、世风都在沉寂细碎之中日趋而日益萎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