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页373-376。 (85)《观堂集林》卷第十二,《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二册。 (86)《国史旧闻》第三分册,页528。 (87)《养一斋集》。转引自《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下卷,页1977。 (88)《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下册,页375。 (89)《圣武记》,下册,页354。 (90)《清史列传》,页2390。 (91)《圣武记》,下册,页453-454。 (92)《十朝东华录》,《嘉庆七》。 (93)《清史稿》,页3709。 (94)以嘉庆十七年为例,岁入银共四千零一十三万两,岁出银三千五百零一十万两,收支相抵,余五百零三万两。(参阅《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版,中册,页408) (95)《清史稿》,页3786。 (96)《清史稿》,页3617。 (97)《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87-88。皮锡瑞在这里对于今古文经学的区别以及对“古文”所做的解说显然过于简单化,而且并不精确。但他们的说法却是那个时候有代表性的见解,并因此而更接近于这里所叙述的时代。 (98) 《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89。皮锡瑞在这里对于今古文经学的区别以及对“古文”所做的解说显然过于简单化,而且并不精确。但他们的说法却是那个时候有代表性的见解,并因此而更接近于这里所叙述的时代。 (99)《章太炎全集》,三,页476。 (100)《春秋正辞·春秋要旨》。 (101)《春秋正辞,春秋指要》。 (102)《春秋正辞》卷八,《外辞》六。 (103)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 (104)何休:《公羊传注自序》。 (105)《章太炎全集》三,页476。 (106)《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页61。 (107)《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页60。 (108)《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上册,页24。 (109)《魏源集》,上册,页358-359。 (110)《落帆楼集》卷八《与孙愈愚》、卷九《与许海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