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检论》卷四,《清儒》,《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三),473页。 ②《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下,页761。 ③《清史稿》,页9932,9933。 ④《二程集》,中华书局19年版,第二册,页539-540。 ⑤《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三册,页1994。 ⑥《朱文公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卷36,页579。 ⑦这段话是张载说的,但反映的却是宋儒共有的精神。 ⑧《呻吟语》 ⑨吴应箕:《熹朝忠节死臣列传》,传引自《明代特务政治》,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页390。 ⑩《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258。 (11)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55-56。 (12)《明史》,页6331-6332。 (13)陈寅恪作《王观堂先生挽词》,前有序文一篇,论及王因维死因,有谓“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他所说的正是儒学中的这一层意义。但这一层意义在论史的时候又常常容易被人漠视。 (14)《二程集》,第二册,页538。 (15)《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2。 (16)《明夷待访录·原臣》:“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其说与程颐颇近。黄宗羲痛贬君权,而明亡之后,又终身以故国遗民自处,社稷之思至死未泯。其苍凉心事适以见儒者忠君之念终究难以去怀。 (17)《清代文字狱挡》上海书店1986年版,下册,页908。 (18)《清代文字狱挡》,下册,页905,909。 (19)转引自《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上册,页924-925。 (20)《清代文字狱挡》,下册,页953-954。 (21)《清代文字狱挡》,下册,页965-966。 (22)见《大义觉迷录》卷二,转引自《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231。 (23)转引自《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页556。 (24)《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11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