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南北朝宗族组织试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朱大渭 梁满仓 参加讨论

我国古代宗族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有悠长的历史,《周礼》有“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①之说,《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纠合宗族”“宗族盛”之载。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宗族组织同其所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因而有学者提出宗族社会组织成为中国历史特点同西方历史特点不同的显著差别之一。③另一个是宗族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清顾炎武《日知录》引《陈氏礼书》说:“周之盛时,宗族之法行,故得以此系民,而民不散。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浸淫后世,习以为俗。而时君所以统驭之者,特服纪之律而已。”④从宗族发展过程的角度看,《陈氏礼书》的论述是有道理的。周代的宗法制度,是维系国家和天下的制度。而到了战国秦汉,宗法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宗族”乃是周代宗法制度衰落后的残余宗法势力,⑤到了秦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历史特点。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宗族研究,20世纪40年代吕思勉先生在《两晋南北朝史》中有专门论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冯尔康、阎爱民著《中国宗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安国楼编《郑氏宗族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都涉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问题。李卿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唐燮军著《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分别从一般和个案角度进行研究。此外豪族、世(士)家大族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这方面成果颇丰,这个领域也涉及宗族组织。尽管如此,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宗族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魏晋南北朝的宗族是怎样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封建制时期宗族有什么样的意义?宗族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欲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 维系宗族的两条纽带
    魏晋南北朝的宗族大约有三类:皇室宗族、士族门阀宗族、庶族宗族。这三类宗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阶级和等级角度看,皇室宗族为贵族,主要靠皇权和政府封赏生活。皇室宗族稳定性较差,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频发生,一旦改朝换代,皇室宗族便失去了贵族地位,常被株连,容易衰落。士族宗族为特权宗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获得较强的支撑,而又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庶民宗族(包括土豪)情况比较复杂,既包括一般的平民,也包括士族宗族以外的豪族宗族。其中“豪族”宗族有众多依附人口,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但他们一般文化层次低,社会政治地位也低于士族宗族,既要服役纳赋,又受士族高门歧视甚至欺凌,有的庶民宗族因赋役繁重而破产。三类宗族虽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从宗族角度考察,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还是很鲜明的,这就是血缘和地域关系。无论是皇室宗族,还是士族宗族,抑或庶民宗族,都有血缘和地域关系在起着维系作用。
    《白虎通义》说:“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又说:“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⑥宗人尊奉共同的祖先,体现了血缘关系;众多的族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体现了地域关系。这虽然是东汉时期的宗族状况,同样适合于魏晋南北朝。
    皇家宗庙制度最直观地体现出皇室宗族的血缘特征。曹魏皇帝宗庙从曹操被封为魏公以后就开始建立,为曾祖处士君曹节、祖曹腾、父曹嵩立庙。曹丕即帝位后,又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曹操为武皇帝。⑦尊曹操为太祖,太祖之庙四时享祀,万载不毁。黄初四年又为太皇帝曹嵩立庙,与曾祖大长秋特进侯曹腾、高祖曹节合祭,亲尽以次毁,特为父曹操立武皇帝庙,四时享祀,为魏太祖,万载不毁。⑧魏明帝又进一步完善了宗庙制度,制度规定:武帝曹操“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帝曹丕“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明帝曹叡“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⑨尽管魏明帝在世时为自己加庙号的做法被后人嘲笑和否定,但他的七庙制度昭穆分明,充分体现了皇家宗族的血缘关系。后来的两晋、南朝、北朝基本都实行尊祖敬宗昭穆分明的七庙制度。
    除了宗庙制度以外,皇家的日常生活所行的家人之礼也突出地表现了皇室宗族的血缘关系。所谓家人礼,首先是尊敬长辈。西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武帝司马炎的叔祖。在元旦朝会时,武帝特下诏让司马孚乘舆车上殿,并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坐定之后,又亲自为之奉觞上寿,行家人之礼⑩。十六国后秦主姚兴对其叔叔姚绪、姚硕德行家人之礼,“整服倾悚,言则称字,车马服玩,必先二叔,然后服其次者”(11)。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待婶婶也非常尊敬,“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⑩。其次是友爱兄弟,北齐孝昭帝高演对高叡、厍狄显安说:“须拔(高叡小名)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今序家人礼,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12)最后是亲睦晚辈。北魏孝文帝在皇信堂举行宗族宴会,延请四庙子孙,下至四庙玄孙的后代,不以爵秩为序,全都按昭穆排座次。同样的活动孝明帝元诩也举行过。(13)通过以上数例可知,皇室宗族的所谓家人礼,其所实施的对象包括叔祖、叔父、婶婶、堂弟以及后代子孙,这是一个大宗族,而不是小家。
    关于士族宗族和庶族宗族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史书上的记载不像皇家宗族那样详细,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记载分析出大概轮廓。晋初人杨泉说:
    古不墓祭,葬于中原,而庙在大门里,不敢外其亲。平明出葬,日中反虞,不敢一日使神无依也。迨周衰礼废,立寝于墓,汉兴而不改,以先帝衣冠,四时上食进果实,而禘袷祭祀,皆于宗庙。及其末,因寝之在墓,咸往祭焉。盖由京 师三辅,酋豪大姓,力强财富,妇女赡侈,车两相追,宿止墓下。连日厌饫,遂以成俗,迄于今日。(14)
    按照杨泉所说,直至两汉时,宗族祭祀祖先都在居住地,只是到了汉末,由于豪强大姓流行在墓地建造祠堂祭祀祖先,所以蔚成风气。蜀汉刘禅景耀六年(243),中书侍郎向充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的上疏中说:“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属所以时赐祭。”(15)诸葛亮祠虽然不是宗祠,但这个事例说明了三国时仍有墓边立庙的风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