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南北朝宗族组织试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朱大渭 梁满仓 参加讨论
坞主。在社会战乱频频发生时,一些地方利用乡里或宗族力量,筑起坞堡自卫。在这种情况下,宗族的首领又被称为坞主或堡主。东汉末期董卓之乱,颍川郡人韩荣率领宗亲千余家在密县西山中避乱。(69)谯国人许褚“聚少年及宗族千余家,共坚壁以御寇”(70)。钜野人李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71)。西晋永嘉之乱后,庾衮“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72)。郗鉴“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73)。刘畴、张平、樊雅、李矩、郭默、刘遐、周坚、周默等人都曾任坞主。(74)北魏末年大乱,赵郡人李元忠“率宗党作垒以自保”(75)。冀州人“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等八家,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76)。上述韩荣、李典、许褚、庾衮、郗鉴、李元忠等人,都是率领宗族部曲据险自保,显然具有坞主的地位。张孟都等八人所率的“八家”,也不是八个普通的人家,甚至不是八个一般的家族,因为普通人家或一般家族不可能有“屯保林野,不臣王命”的势力,因此可视为具有宗族首领地位的坞主。
    族长、宗师、族望、宗主、行主、坞主都是宗族中的核心人物。魏晋南北朝宗族核心人物的产生,与先秦宗法制度下的宗族既有联系又有其特点。宗族核心人物的产生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沿袭先秦宗法制的遗风,由大宗嫡长子任族长。这在皇室宗族中非常典型。魏晋南北朝各个朝代的皇位继承,大多是由大宗嫡长子来担当。如果大宗无嗣,过继给大宗的旁支宗人也要保证大宗的延续。曹魏明帝没有自己的儿子,抱养宗人后代曹芳和曹询。为了保证皇统大宗不被改变,太和三年特下诏,继大宗的旁支庶子“敢为佞邪导谀君上,妄建非正之号,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77)。西晋愍帝是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吴王司马晏的儿子,后出继给伯父秦王司马柬,袭封秦王,是皇统大宗的疏支。他做了皇帝后,尽管有人建议追尊他的生父司马晏为皇考,但最后只追赠为太保。东晋元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是琅邪王司马伯,父是琅邪王司马觐,离西晋皇统大宗也比较远。司马睿在江东即帝位后,也有臣下进言说琅邪王司马觐宜称皇考。司马睿不但没有追封生父为皇,反而封皇子司马裒为琅邪王,奉恭王司马觐之祀。(78)司马裒是司马睿最得意的儿子,被认为比他哥哥司马绍更有成人之量,司马睿曾想立其为太子,只是由于宰相王导以立嫡以长的理由加以反对才作罢。这个举动表示自己既然称帝,绍继司马氏皇室大宗,就无法顾及自己本宗,所以让最得意的儿子继承琅邪王之后。成帝时封自己的弟弟司马岳为琅邪王,后来司马岳即帝位,是为康帝,又不能顾及自己的本宗,便封成帝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后来司马丕继帝位,是为哀帝,也因不能顾及本宗,封自己弟弟司马奕为琅邪王。司马奕作了皇帝,又以司马睿的小儿子司马昱摄行琅邪国祀。司马睿、司马岳、司马丕、司马奕等都因做了皇帝出继司马氏大宗而不能顾及本宗,更不能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而入皇统大宗。
    士族宗族和庶族宗族也有这种情况。北魏陆馥想把爵位传给儿子陆琇,当时陆琇年方九岁,陆馥对他说:“汝祖东平王有十二子,我为嫡长,承袭家业。今已年老,属汝幼冲,讵堪为陆氏宗首乎?”陆琇回答:“苟非斗力,何患童幼!”陆馥奇之,遂立其为世子。(79)范阳人卢渊的长子卢道将,“涉猎经史,风气謇谔,颇有文才,为一家后来之冠,诸父并敬惮之”。诸父即宗族中的旁支长辈,他们对卢道将的敬惮,不仅仅是因为他“涉猎经史”、“颇有文才”,因为范阳卢氏家世儒学,涉猎经史颇有文才者大有人在,然而被宗族长辈敬而惮之者唯道将一人,这显然与其在宗族中的大宗之长地位有关。嫡长子在宗族中的地位之高,从北朝重嫡嗣轻侧出的风气中得到反证。崔道固为庶子贱出,“嫡母兄攸之、目连等轻侮之”,对其“略无兄弟之礼”(80)。李訢“母贱,为诸兄所轻”(81)。崔廓“少孤贫,母贱,由是不为邦族所齿”(82)。颜之推记述北方社会习俗说:“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思,母有年少于子者。”(83)颜之推所记为整个北方风俗,庶族宗族也应包括在内。
    第二,由族众推举出来担任宗族首领。按照宗法制度,大宗嫡长子是宗族组织天然的首领,不可能由族众推举。但在魏晋南北朝封建制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分裂,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给宗族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有德能服众、威能摄敌、有组织才能、有军事才干的人来充当宗族的领袖,以带领全族人度过难关。宗族中不是所有的嫡长子都具有这种素质,所以,这个时期出现了族人推举宗族领袖的办法。西晋八王之乱时,颍川人庾袞“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被推举为领袖。史载他“通《诗》、《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尊事耆老,惠训蒙幼,临人之丧必尽哀,会人之葬必躬筑,劳则先之,逸则后之,言必行之,行必安之。是以宗族乡党莫不崇仰”(84)。庾衮具有行道循礼、尊老爱幼、劳先逸后、言行一致等品德,赢得了宗人的崇敬,这是他被推举为宗族领袖的重要原因。西晋末祖逖在率领宗族乡人迁徙时被推举为行主,他兄弟六人,不是长子。两个哥哥都有才干,而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常为之担忧,可见在家族中也不是佼佼者。然而他在个人品行素质上有其过人之处。流徙中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病人,自己徒步行走,显示其孝悌友爱之心;药物衣食与众人共享,显示其与众人同甘共苦的品质;多权谋策略,说明他具有应付政治军事复杂局面的素质。(85)正因为如此,他被宗人推举为行主。南朝刘宋初年,华山蓝田人康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刘宋政权专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襄阳”。康穆死后,两个儿子康元隆、康元抚“并为流人所推,相继为华山太守”(85)。康元隆兄弟继承其父为宗族首领,不是父死子继的自然承袭,而是因为他们的才干而被族人所推举。再看被推为坞主的几个人:平阳人李矩,“童龀时,与群儿聚戏,便为其率,计划指授”,长大后任梁王司马肜的牙门将,“伐氐齐万年有殊功”,说明他有军事才干。“素为乡人所爱”(87),说明他在族人之间有威信。河内怀人郭默善于“抚循将士,甚得其欢心”(88)。广平易阳人刘遐,性果毅,便弓马,开豁壮勇,冀州人将他比作张飞、关羽。(89)他们被推举为坞主,显然也是由于他们在军事上的才干。
    第三,个别的大族豪强本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而成为宗人乡里的首领。河东大族薛氏就是如此。《魏书》卷四二《薛辩传》记载:
    薛辩,字允白。其先自蜀徙于河东之汾阴, 因家焉。祖陶,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父强,复代领部落,而祖、落子孙、微劣,强遂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虎、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强卒,辩复袭统其营,为兴尚书郎、建威将军、河北太守。辩稍骄傲,颇失民心。刘裕平姚泓,辩举营降裕,司马德宗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从表面看,薛陶、薛强、薛辩祖孙三代世领宗族,似乎薛氏宗族的首领是世袭的,但仔细分析又不尽然。薛辩的祖辈弟兄三人为宗族首领,号称“三薛”,而到了父辈,由于薛祖、薛落的“子孙微劣”,变成了薛辩的父亲薛强一人统领。薛强“善绥抚,为民所归”说明他任宗族领袖乃是能力所致,与世袭关系不大。薛强死后,薛辩“袭统其营”,从其“稍骄傲,颇失民心”的记载看,薛辩还是对宗族有功的,否则便没有骄傲的资本。他能够成为薛氏宗族的领袖,也主要是凭其能力。薛辩失民心,应当也包括宗人之心。《宋书》卷八八《薛安都传》记载:
    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也。世为强族, 同姓有三千家。父广为宗豪,高祖定关、河,以为上党太守。
    这个薛安都和薛辩是同宗,薛辩的孙子称薛安都为族叔,(90)则薛安都的父亲薛广与薛辩是同辈人,他成为薛氏宗豪,极有可能是取代了薛辩在宗族中的位置。薛广的儿子薛安都,“少以勇闻,身长七尺八寸,便弓马”,有资格继其父为宗豪。盖吴起义发生后,薛安都与宗人薛永宗响应盖吴,失败后投奔南朝刘宋,失去了宗豪的地位。薛辩的孙子初古拔“沉毅有器识”,纠合宗族乡人在河际构筑坞堡,切断了薛永宗与盖吴的联系,有功于北魏,在朝廷的支持下成为新的宗豪。薛辩一族,代出人才,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又与朝廷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政治势力,因而成为河东地区强宗豪族的领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