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146)《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147)《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永明十一年十月:“时魏主方议兴礼乐,变华风,凡威仪文物,多肃所定。” (148)以上见《周书》卷二三《苏绰传》。 (149)以上见《周书》卷二四《卢辩传》。 (150)见朱大渭《魏晋十六国北朝北方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总人口数估测》,《六朝史论续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15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446页。 (152)《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纪》永徽三年。 (153)《资治通鉴》卷二○八《唐纪》神龙元年。 (154)参考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第13章,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155)《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 (156)《三国志》卷一六《任峻传》记载:“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三国志·魏书》卷一八《李典传》记载:“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同卷《许褚传》记载:“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同卷《李通传》记载:“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 (157)《三国志·魏书》卷一一《田畴传》。按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作“无终山”,而本传作:畴为曹军引路,“随军次无终”。本传所记是。 (158)《三国志·魏书》卷一八《吕虔传》。 (159)《晋书》卷五八《周处附周玘传》。 (160)《通典》卷三《食货典·乡党》称:“献武初在冀都,大族蝟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高欢在冀州起兵时,起来拥戴他的豪强宗族典型者有高乾、封隆之、李元忠等。高乾是渤海人,他的父亲高翼在北魏末期就被朝廷视为“山东豪右”,拜为渤海太守。北魏孝庄帝时,任高乾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大使,回家乡“召集乡间”,以配合朝廷对抗尔朱氏。高乾的弟弟高昂,被其父高翼所看重,说:“此儿不灭我族,当大兴吾门,不直为州豪也。”高乾回乡召集乡闾时,高昂也“请还本乡,招集部曲。”(《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西魏北周的军队更有大量的“乡兵”。太原人郭彦,大统十二年(546)初选当州首望,统领乡兵,除帅都督、持节、平东将军(《周书》卷三七《郭彦传》)。大统八年,高欢进攻西魏汾绛,韦填随从宇文泰抵御东魏军,“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周书》卷三九《韦填传》)。河东人柳敏,西魏初“加帅都督、领本乡兵”。(《周书》卷二三《柳敏传》)周明帝时,田式被“授都督,领乡兵”(《隋书》卷七四《酷吏·田式传》)。大统八年,司马裔“帅其义众入朝,太祖嘉之,特蒙赏劳。顷之,河内有四千余家归附,并裔之乡旧,乃授前将军、大中大夫,领河内郡守,令安集流民”(《周书》卷三六《司马裔传》)。可见帅都督领乡兵即宗族兵首领。 (161)《北齐书》卷二一《高乾附高昂传》。 (162)《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 (163)《周书》卷三六《令狐整传》。 (164)《北史》卷五九《李贤附李浑传》。 (165)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