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宗族组织试探(5)
豪强大族们在经济上也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所谓“宗族富盛”,即指经济富裕。北魏孝明帝时,南朝梁许周、许团兄弟投奔北魏,自称在南朝梁任给侍黄门侍郎。源子恭表示怀疑,说:许氏兄弟如果“履历清华,名位高达,计其家累,应在不轻。今者归化,何其孤迥?设使当时忽遽,不得携将,及其来后,家赀产业应见簿敛,尊卑口累亦当从法。而周兄弟怡然,尝无忧戚。若无种族,理或可通,如有不坐,便应是衍故遣,非周投化。”(91)根据这个事实,吕思勉先生就推断说:“可见当时巨家,多历显宦,有厚产矣。”(92) 豪强大族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优势,是宗人乡里不得不依附的靠山,这些豪族的族长们也就成为当然的宗族领袖。 宗族领袖在管理宗族、教育宗族、保护宗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宗族法规管理控制宗族。《陈书》卷二三《王玚传》记载:“场兄弟三十余人,居家笃睦,每岁时馈遗,遍及近亲,敦诱诸弟,并禀其规训。”这个记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和宗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和族规。这些具体规定如何?由于史籍缺载不能详知,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事例知道这些规矩之严。北魏崔挺有六个儿子,崔孝芬是长子,弟弟崔孝暐等“奉孝芬尽恭顺之礼,坐食进退,孝芬不命则不敢也。鸡鸣而起,旦参颜色”(93)。弘农杨椿兄弟“昆季相事,有如父子”。杨椿居长,杨津为弟。杨津总是“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饭,椿还,然后共食。食则津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然后食”。杨椿曾在外面喝酒大醉而归,杨津“扶侍还室,仍假寐阁前,承候安否”。(94)从这些表现来看,宗族兄弟长幼之间似乎有严格的宗法规范。如果违犯了家法族规,还要受到惩戒。北齐颜之推说:“笞怒废于家,则庶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由国焉”(95),家法族规和国家法规都是不能偏废的。三国曹魏时,江夏太守王经擅离职守回家,他的母亲“以经典兵马而擅去,对送吏杖经五十”。(96)北魏孝文帝曾回忆说:“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语。和朕母子者唯杨椿兄弟。”(97)南朝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僧辩四十多岁已是统兵将军,还有时被魏夫人捶挞。(98)上述事例虽偏重于家法,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与族是紧密联系的,由家法可以推见到族规。至于宗族的惩戒之严恐怕比家法有过之。如北魏末期天下大乱,赵郡人李元忠“率宗党作垒以自保,坐于大槲树下,前后斩违命者凡三百人”(99)。范阳人卢宗道,“将赴营州,于督亢陂大集乡人,杀牛聚会。有一旧门生酒醉,言辞之间,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沉之于水”(100)。 以特权或特长庇荫保护宗族。以特权庇荫宗族主要发生在士族宗族中。士族制形成于魏末晋初,西晋司马氏是士族阶层的政治代表,靠士族的支持取得天下,因此对士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给与特权。政治优待体现在“九品中正制”,经济优待则体现在“荫族荫客制”。《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记载: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钑冗从武贲、命中武贲武骑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唐长孺先生在解释这条材料时说: 荫是庇荫,法令规定各级官僚有庇荫其宗族及客的特权。受庇荫者得以免除官役,而对庇荫者承担义务。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说:“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这虽是后来的记载,晋代也同样适用。(101) 唐先生用《魏书·食货志》对庇荫明确意义的记载说明西晋法令规定中“荫”的意思,毫无疑问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但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则需要加以分析。《魏书》所说指豪强的依附民,相当于《晋书》所说的衣食客和佃客。除了这部分人外,西晋士族所荫者还有自己的宗族。他们和衣食客及佃客应有所区别,与庇荫者有一层血缘同宗关系,他们对庇荫者所承担的义务可能不会“倍于公赋”,最多同于政府征税,否则被荫者是不愿意的。三世、九族宗人都愿意接受庇荫者的庇护,这些享有特权的庇荫者在朝中是高官,在宗族中就是领袖。 士族宗族的领袖用特权庇护宗族,庶族宗族的领袖一般不享受朝廷特权,他们保护宗族的手段就是自己的特长。前述宗族迁徙中的行主、据险自保的坞堡主都是如此。 用传统道德教育宗族。北魏孝文帝用彭城王元勰为宗师,并给其修书说:“教风密微,礼政严严,若不深心日劝,何以敬诸。每欲立一宗师,肃我元族。汝亲则宸极,位乃中监,风标才器,实足师范。”元勰“性仁孝”,“小心谨慎,初无过失,虽闲居宴处,亦无慢色惰容。爱敬儒彦,倾心礼待。清正俭素,门无私谒”。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上表“以一岁国秩、职俸、亲恤以裨军国”,以自身的行动教育宗族。(102)士族宗族和庶族宗族也是如此。东汉建安年间,右北平无终人田畴率宗族进入徐无山中,制定法令约束宗族的同时,“又别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103)。北朝清河东武城人房熊的长子房彦询早卒,其叔父房豹称丧当家之宝,可见为宗族领袖。弟弟房彦谦自幼从兄学习,被宗党所看重。长大后“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宗从取则焉”,当继其兄成为宗族领袖。史称“彦谦居家,每子侄定省,常为讲说督勉之,亹亹不倦”(104)。赵郡李士谦“宗党豪盛,每春秋二社,必高会极宴,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宁可违乎!’少长肃然,无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105)上述史实反映了宗族领袖对族人们所实行的仁孝、谦恭、好学、尊贤、循礼、忧国等方面的教育。 宗族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而宗族领袖就是凝聚这个组织的领导核心。宗族种类的多样性、活动状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宗族领袖身份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产生途径的多样性。宗族领袖们通过对宗族的管理控制、荫庇保护、道德教化发挥着使宗族凝聚而不涣散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