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1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熊铁基 参加讨论

虽然他对道家情有独钟,主张实行道家,但对各家之长、短反复的进行了论述,态度是比较客观的。当然其所论之长、短,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人们也可以作不同分析,例如他虽批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其事难尽从”,但是儒家的根本主张“不可易”: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2](太史公自序)
    其“治”的主张,“异”都没有,只有“省不省”的区别,如他们说: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2](太史公自序)
    除此之外,司马谈是站在道家立场的,也反对儒者的“主劳而臣逸”,因为这与道家“无为”主张是不合的。
    司马谈的主张,也就是他所说道家(我认为就是以黄老为特徵的秦汉新道家)“治”法: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2](太史公自序)
    在“治”术上,在统一思想的方法上,不再是“党同伐异”,对于其他各家思想采取吸收其长的“整合”办法。
    新道家的主张在西汉初曾实行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思想统一也未能做到。是何原因?还没有人讲得很清楚,恐怕也较难讲清楚。从大方面看,有历史、社会原因,甚至一些重要的个人因素(主要统治者)。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各自利益。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暂不说它,学术方面也是如此,不同派别也斗争得十分激烈,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但“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2](老庄申韩列传),后来儒学内部的争立博士之类的事,处处都能看到学术思想战线的不平静。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思想特别是其政治理论本身的问题,或者说不成熟、有缺陷,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例如说主张“无为而治”、“主逸臣劳”,除了“与民休息”之类的大原则外,究竟如何“无为而治”,缺乏更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承认儒家的君臣、夫妇之礼不可易,又反对繁文缛节,到底如何维护尊卑之序,也缺少理论的阐述和相应的措施。诸如此类,值得商讨之处不少。汉初黄老之治的典型代表曹参,无任何理论建树,只是“日饮无所请事”,还美其名曰:“陛下垂拱,参等守职。”[3](曹参传)如此为治,岂能长久!
    相比之下,汉代的新儒家就成熟多了,它的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几乎是走新道家相同的道路,“兼儒、墨、合名、法”(用班固之言)。司马谈描述道家之术的语言,我们换一个字可以用来说明董仲舒的儒术,那就是: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道、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只有最后两句“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不好引用。“因阴阳之大顺”的基础是相同的,当然具体阐述并不相同。兼综各家的思想也是相同的,当然采、撮的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时移事异的认识,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是有反映的,提出“更化则可善治”(注:以下不注之引文均见《汉书·董仲舒传》。),他的“改正朔,易服色”主张,实际上是“与时迁移”、“立俗施事”,不过打的是“顺天命”旗号。他是说过一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句维护统治的抽象的话,重点是“天不变”,统治的“道也不变”,其所说的“道”也比较抽象,但是维护统治之道的思想又是明确的,如他所说:“道者所由适于治道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黄老新道家是“为治”,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也是“为治”,一个“治”的好景不长,一个逐发展成影响二千年的统治术。结果不同,从学术思想、理论本身看,后者有较多的理论阐述,有较切实可行而且影响很大的有力措施。这种措施即董仲舒反复强调的礼乐教化:
    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埽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教化是长治久安之策。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以儒学为主的中国学术、文化传统,是历代统治者反复实施教化所促成的,教化对于人的浸润(渐)、砥砺(摩)之功效是不可估量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