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1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熊铁基 参加讨论

儒家与道家关于思想统一之主张不同,其结果不一。关于主张的不同,我想重复一下我曾引用过的一个鲜明对比。《淮南子·原道训》和《礼记·乐记》有两段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如何解决这种对立引起之大乱,《礼记》的结论是: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而《淮南子》却大谈心性修养,结论是: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高诱注:不以身为物役,不以情欲乱中和之道也)。……是故有以自得之也(高注:自得其天性也)。
    一般的人都不是圣人,“人欲横流”无世不有,后世一些高谈心性修养的人也禁区不住“人欲”,只有礼、乐、刑、政并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儒家的这些主张和思想,取代黄老的统治地位,就是必然的了。
    据上所述,学术思想的发展,有较明显地趋同和整合趣向,并且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外因,那就是前述种种客观的条件和原因,特别是统治者的有关举措与重大活动和事件的影响,统治阶级有意识的统一。内因,那就是学术各派自动的调整,这方面在汉代比较突出,有必要稍为多说几句。
    学术上有不同派别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大派别中也有“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之现象[15],更不稍说汉代经学中的众多师法家法了。不同派别争鸣,似水火不相容。矛盾尖锐的时候有,但从长远发展看,趋同性更是根本性的,乃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出什么真正纯粹的哪一家思想,所以有人怀疑分家是否必要?不过派别之分在汉人甚至在先秦人的思想中就已存在,不必从否认其是否存在方面去作文章。至于不同派别的趋同性,在汉人那里是越来越有明确的认识,知道其同源异流,知道其目的和作用都是相同的,“皆务为治”。这方面,司马谈的论述已在前面说了,还有班固的论述也值得再强调一下的,他对于诸子百家的总看法是: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注:这是他《艺文志》分录的十家,还未包括兵家,而在这话前面,他也有“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说法。”“众多”意思的“百家”之说是客观存在的,《庄子》等书中也有。)。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或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俞于野乎(师古曰:俞与愈同,愈,胜也。)若能修六艺之一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这大段的征引我想并不多余,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汉人对“群经诸子”学术发展的看法。班固是一个儒者,生活在“经学时代”,还参加过白虎观会议,整理过《白虎通义》,他以《六经》为根本,这是不足为奇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诸子也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可说是汉代学者长时间形成的共识,例如“一致而百虑”,首先是司马谈论述的。而关于百家学说思想“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的论述,应该说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认识。学术的趋同性正是由这种“相反相成”、“相生相灭”的规律而产生的。并且明确认识到各家各派应该“舍短取长”,这是肯定趋同的方法,即他所说的“兼儒、墨,合名、法”,或者司马谈所说的“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学术上之所以能趋同,因为它们“同源”、“同工”,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取它之长补已之短,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思想,面貌可以一新。汉代先后出现过以黄老为特色的新道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有的学者认为还有以贾谊为代表的新法家(注:参阅萧箑父先生为拙作《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所写序,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明显是学术思想整合的突出表现和结果。
    学术思想整合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只不过有时极为明显,有时暗中渗透。到了东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逐渐趋向统一,群经诸子又有新的兼综和整合,而且人们是有明确认识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不少“通儒”,都是“博览经籍”,遍注群经诸子之人。贾、马、许、郑等等大儒辈出。他们在思想上是自觉的,郑玄“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6](郑玄列传),自觉地想整合学术思想,他“括囊大典,网罗众家”,他的论著影响后世很大,其所注经典为后世所重视,至今也有很大参考价值,他留下的成果,《后汉书·郑玄列传》写道: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下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駮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郑玄的著作当不只这些,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曾有秦汉律令诸儒章句十有余家,魏明帝时曾下令“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连法律也注解过。郑学(与之并称的有“许郑之学”)内容极为丰富(注:参阅先师张舜徽先生《郑学丛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可称之为汉代学术整合的又一重要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