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2014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参加讨论

三、古代罗马史研究
    2014年,国内罗马史研究成果的数量稳定增长,质量有所提高。研究范围涉及政治制度史、罗马法史、战争军事史、社会文化史、史学史等领域,推出了一批富有原创性的新成果。
    本年度出版了两部具有填补空缺意义的专著。刘津瑜著《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是国内第一本罗马史研究指南。本书全面、系统地概括罗马史和罗马史研究的基本脉络,介绍重点学术问题,阐明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介绍学习罗马史所必需的工具书、原始资料、主要期刊、综合性学术网站、网络资源和中文、西文重要参考书目。本书对古罗马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维的《罗马史》堪称罗马史学巨著,目前尚无完整的中译本,研究也还未形成体系。蔡丽娟著《李维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李维史学思想的著作。作者概述李维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开始写作时间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书追溯罗马史学的起源,分析李维史学思想的源泉,将李维的史学思想的特点归纳为“范例”史学、道德史观、循环史观这几个方面。作者认为李维把罗马传统的“年代记”体例作为历史叙述框架,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与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教化的宗旨相辅相成。李维的史学写作与奥古斯都政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他以历史为依托阐释元首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元首政治之下,史学功能发生的转变。
    政治制度史方面,王忠孝抓住提比略退隐罗德岛这一事件,推出该事件背后隐藏着共和制与帝位递嬗机制之间的权力角逐关系,进而对罗马帝国早期帝位递嬗机制的形成进行探讨。围绕公元前6年提比略退隐罗德岛这一突发事件背后的动机,古代作家众说纷纭。作者根据史料线索大胆推测,在元首继承问题上,奥古斯都与提比略发生了严重分歧,这是导致提比略退隐的最主要原因。[67]胡玉娟提出,罗马共和政体具有“治权神授”的神权政治特征,表现元老院的宗教职能,执政官选举程序中的宗教仪式和保民官神圣人身的仪式隐喻几个方面。[68]尹宁概述自王政时代至元首制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古罗马政治捐赠的不同内容。共和时期的政治捐赠规模较小,以金钱为主,民众是最主要的受益对象。帝国时期,政治捐赠日益频繁,方式多样化,军队也成为主要受益对象。捐赠成为政治人物拉选票,获得军队支持的有效手段。帝国时期捐赠制度化,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为帝国衰亡埋下了隐患。[69]
    罗马法研究方面,杨渊清翻译了格拉古改革时期的一份重要的法律铭文文献《关于搜刮钱财罪的阿基利乌斯法》。他在借鉴前人的校勘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铭文文献首次翻译成中文文本,并做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注释。这种以古典语言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并不多见,因此格外难能可贵。[70]吴寿东论述外事大法官的设立对罗马法的贡献。认为公元前242年古罗马外事大法官的设立具有两方面贡献,一是创制了以外事大法官为主体的万民法,二是确定了诉讼程序。[71]庞萌苗论述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贡献,认为西塞罗不仅秉承了古希腊人的自然法传统,又有自己的独到创新,对于罗马法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72]何越历史地考察罗马法中关于妇女财产权的规定及其发展、演变,提出罗马法对妇女拥有和管理财产等方面设定了诸多限制,这是因为妇女在古罗马社会的地位低下,被视为未成年人。不过,随着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她们的经济参与权也相应改变,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与让渡中,朝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73]王思倩、陈雨薇、杨昊唯比较罗马法与唐律疏议中关于死刑制度的建构,对比死刑分类和判决特点等方面,认为二者都是根据人的身份量刑,但身份区分标准不同;唐律疏议体现了法的道德化倾向,罗马法更强调法的技术性、科学性。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文化习俗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和罗马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很不相同。[74]
    社会史方面,既有关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的研究,也有关于乡村生活和家庭关系的讨论。两位学者对罗马早期社会贵族和平民的冲突问题提出了新见解。胡玉娟根据文献线索证明罗马早期社会等级冲突过程中存在“被保护人革命”。认为这场革命分三个阶段进行,从保民官的设立,部落大会改革到高级职官对平民开放,被保护人逐渐解除了对贵族的依附关系,获得了自由。提出“与贵族同姓的平民很可能出身被保护人阶层”这一猜想。[75]姬庆红对贵族和平民斗争结束的时间提出质疑,认为应根据平民斗争的主要目标即土地问题和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为判断标准,将平民运动的下限定于格拉古兄弟改革,而不是传统的公元前287年。在另一篇论文中,她通过诠释两个驱逐希腊教师的法律事件,即公元前161年和公元前92年颁布的驱逐希腊哲学家、修辞学家,禁止希腊教师在罗马城开设语言学校的法令,揭示这两项法律背后蕴含的文化冲突含义,即罗马贵族精英以传统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应对希腊文化的挑战,表明罗马精英们已经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选择者。[76]何立波阐释帝国早期元首与被释奴和骑士之间的关系变化,认为帝国初期被释奴受到元首的重用后,一度权力膨胀,威胁到王权,导致弗拉维王朝时期,骑士阶层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元首的宠臣。[77]
    范秀琳对罗马乡村的经济生活和宗教活动进行了考察,介绍古罗马乡村庄园维拉的管理、营建、布局、类型和经营方式。她还从宗教活动参与者的性别角色、农业神的类别和祭祀仪式这几方面概述了古罗马乡村的宗教生活主要特点。[78]王振霞考察了罗马的家庭生活,论述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型过程中,罗马家庭生活中妇女婚姻自主权的增加、家父权的崩溃、自给自足的个体家庭经济被奴隶制庄园经济所取代、家庭宗教衰落、道德伦理下滑等家庭生活的变迁。[79] 符松涛根据罗马城市的性质归纳出五种类型,阐述行省城市化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加速了氏族制解体,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中世纪城市复兴奠定基础。[80]于丽君从庄园经营模式的推广,开发湿地资源,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等几个方面概述农业罗马化在不列颠的展开历程。[81]
    战争与军事史方面,意大利同盟战争成为关注的热点。何立波阐述了同盟战争对罗马国家的深远历史意义,认为意大利人虽然战败,但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被编入特里布斯会议。这场战争推动了意大利的罗马化。此后,意大利上层成为罗马政坛的“新人”,加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82] 刘小青对于罗马人同意大利之间爆发战争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思考,追问意大利人为何千方百计地追求罗马公民权,而罗马人为何执意拒绝开放公民权。她认为必须换位思考,才能理解罗马公民权对于意大利人的诱惑,以及罗马人在公民权方面的墨守成规除了维持既得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城邦观念和体制阻止公民权向外大规模扩散。[83] 邹书源概述罗马帝国对东方的军事政策,对帕提亚帝国主要采取攻势,对萨珊波斯帝国则坚持纵深防御,认为这些军事政策基本获得了成功。[84]
    罗马国家衰亡原因探讨构成了罗马史研究的特色领域。杨俊明认为罗马共和后期社会道德急剧滑坡的原因在于,对外征服战争与霸权的确立给罗马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也传来了东方的奢侈享乐主义,而国家监督功能却不断削弱,导致罗马民族的传统美德丧失。[85]康凯论述公元3世纪末戴克里先皇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认为它一度使帝国各地的动荡局势有所稳定。但是,过度集权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吏治腐败和中央权力削弱的弊端,最终导致帝国行政体制陷入僵化,促使帝国政权走向衰亡。[86]
    文化史领域以罗马化研究为代表,包括高卢、不列颠、西班牙行省的宗教、城市、农业罗马化诸问题。宫秀华概述高卢宗教罗马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提出高卢的罗马化与罗马文明的“世界化”的关系值得深省,这一研究导向比较富有启发性。[87]宫秀华与尚德君从罗马多神教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罗马皇帝崇拜的兴起与发展和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这三方面概括西班牙行省宗教罗马化的特点,认为宗教罗马化增强了西班牙人对罗马的文化认同和政治顺从,从而有助于维护帝国的和平。[88]宫秀华与肖丽论述了罗马海外殖民地在推动地中海世界罗马化过程中的功用,认为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带动了罗马海外道路系统的开发,促使公民权向地中海世界扩展,帮助罗马文化教育向外渗透。罗马殖民地是传播罗马文明的平台,为罗马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场所。[89]
    拉丁文学研究方面,李永毅对贺拉斯《颂诗集》第一部第二首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读,他认为这部分并非如某些评论者所言,乃是歌颂屋大维的献媚之作,而是基于对百年内战的沉痛反思,试图通过建城者传说、兆象和祈祷等隐喻告诫屋大维,应当仁慈地对待自己的敌人,终止内战,对外开疆拓土,用异族之血洗净内战之罪,从而实现民族救赎。[90]
    史学史方面,蔡丽娟提出,罗马史学具有为政治辩护的特征。罗马国家发展初期战争频繁的特殊环境促使罗马史学家习惯于从国家政治角度叙述、解释历史。史学家多为政治家,史学写作也带有政治宣传的目的。罗马史学的这笔遗产被19世纪民族主义史学所继承。[91]施晓静认为罗马人的实用主义倾向影响了罗马史家的撰史动机,在史学作品中形成了的“经世致用”传统。“经世致用”的历史观凸显了罗马史学在古典史学中的特色。[92]
    另外,本年度学术经典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的翻译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翻译出版了德国史学家蒙森的《罗马史》第5卷[93],意大利罗马法史专家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 (Francesco De Martino)的《罗马政制史》第2卷[94]和美国史学家克劳斯·布林格曼(Klaus Bringmann)的《罗马共和史》。[95]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英文影印版《希腊罗马史料集》,为古典学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希腊、罗马史领域的关键文献和稀见史料,并将希腊文和拉丁文文献翻译成英文,没有接受过古典语言训练的读者也可以使用。该史料汇编第4卷《奥古斯都时期的希腊、罗马》和第6卷《早期罗马帝国》内容涵盖自奥古斯都至哈德良时期的希腊、罗马史料。[96]
    本年度在四川大学召开了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年会,与会学者发表了多篇有关罗马史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胡玉娟关于希腊、罗马和谐女神的比较研究;贾龙阳对王政时期塞尔维乌斯改革与罗马陆军军制的起源之关系的探讨;刘小青对罗马共和末期政治暴力现象的考察;肖丽对海外殖民地如何推动了帝国行省各地经济的研究;张子翔对查士丁尼时代为减少贫富差距而实行的保障制度的考察。[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