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代的孤幼检校政策 宋政府相当重视慈幼政策,除了设置婴儿局、慈幼局等收养机构,还有举子仓、举子田等提供的生活补助,(42)让这羣社会弱势者得到最基本的照顾。然而如前节所见,孤幼的问题不仅在他得到什麽样的抚养,还在於父母遗留给他的财产如何保全。汉唐政府在这方面几乎不曾措意,宋代於此则有显着的进展。 最早出现检校孤幼财产的事例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43)该案原是对继母杀伤夫前妻之子妇做论断,其後诏书又曰: 尝爲人继母而夫死改嫁者,不得占夫家财物,当尽付夫之子孙。幼者官爲检校,俟其长然後给之,违者以盗论。(44) 本段诏书的用意在保全夫家财产。虽说继母如母,可是其一旦改嫁便无服,(45)自不得占夫家财产。此时子孙已无父无母,如是幼者,官爲之检校财产,至其长成後给还之。本诏书已触及检校孤幼的财产,但发生原因只限定在继母改嫁者,所以还难视爲全面性的孤幼检校法规。 真宗咸平五年(1002)二月户部使右谏议大夫王子舆殿中奏事暴卒,上甚悼焉。子舆一子方幼,三女未笄,因此诏三司判官朱台符检校其家。不久,幼子夭卒,子舆妻归宗。五年後,其从弟售京师居第,请将钱寄楚州老家之官库,备三女资送,上怜而许之。(46)官府检校家财的时机在父死、母未归宗前,无论这是否爲继母,都与太宗诏的继母改嫁情况不同,只能说是一个新发生的特例。三司判官检校之子舆家财应存於京库,其後家属寓居楚州,子舆从弟请将钱寄楚州官库,这是在真宗特许下进行的财物转移,但不知往後检校的孤幼财产,可否也随其居所而迁移?子舆之未笄三女虽不得承分,但仍可有嫁资,子舆从弟将钱寄楚州官库,是爲三女嫁资作准备。但太宗、真宗两案的检校,似仅以保全财产爲目的,未提及运用该财产爲孤幼的生活费。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怜悯大臣李正言早卒无嗣,惟一女孤幼,特赐绢钱以备聘财,遣内臣主其事。(47)仁宗庆历四年(1044)驸马都尉柴宗庆遗言家给外,并上进,但诏以宗庆二女尚幼,命内侍省官与三司勾当官检点家财,估算家用给付後,官爲检校保管余财。(48)这两个案例都是皇帝施恩於命官之家,且由内臣主其事,不能算是常态性、制度化的孤幼检校政策。不过连皇帝都注意到命官之家的孤幼有生活与财产危机,则无疑是引导施政方针的重要契机。 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前,开封府已有尅检校孤幼财产设定的常制: 同勾当开封府司录司检校库吴安持言:“本库检校孤幼财物,月给钱、岁给衣,逮及长成或至罄竭,不足以推广朝廷爱民之本意。乞以见寄金银、见钱,依常平仓法贷人,令入抵当出息,以给孤幼。”诏千缗以下如所奏施行。(49) 司录司主掌勾稽之任,检校库隶属其下,(50)摆明了其查劾之责远甚於收贮之责。这项政策虽不能断定只行於开封府,还是已遍及全国,但至少可知其对象不限於命官之家,而包括一般庶民阶层在内。此外,从吴安持的“逮及长成或至罄竭”一语,不难推想此制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已有人由幼及长而家财罄竭,所以主事者吴安持才想到要改变营运方式。检校库原本的作法是,收来孤幼家财後,每月由其中提拨生活费,每岁供其衣物。但可能的後果是,等到孤幼长成後,家财已耗尽,无法再回收父母的遗产,失去政府爲民保全财产的初衷。因此吴安持建议将现寄钱物依常平法贷出,贷者一方面要纳抵当物,以爲所贷钱物的担保,另方面则出息供孤幼生活费,并应在其完纳本息後,政府交还抵当物。皇帝同意孤幼家财在千缗以下者施行,也就是家财不丰者用此法,既可维持孤幼生活,又可因循环取息,不致耗掉全部家财。 自宋太宗以来至熙宁四年的新法,官府在检校孤幼财产上已作了不少改变,不但实施对象已逐步扩大,在方式上也由原来的保全财产到运用财产,而且该种运用,已不只是单纯的消费财物,还演进到循环取息,用之不竭的状态,兼顾保本与利用的双重效果。吴安持的建议似乎得到不错的回响,元丰七年(1084)修令时便把恤孤幼纳入其中,绍圣三年(1096)提举梓州路常平等事王雍曾述及曰: 《元丰令》,孤幼财产,官爲检校,使亲戚抚养之。季给所需,赀蓄不满五百万者,召人户供质当举钱,岁取息二分,爲抚养费。(51) 孤幼检校既已入令,显然它成爲全国性的法规,不再局限行於开封府一地。《元丰令》清楚地交代孤幼由亲戚抚养,财产由官府检校,而且它改变了月给钱、岁给衣的旧制,采取季给所需制,以减轻政府的劳扰。对於实施质当举钱法的财产标准,也由原来的千贯提高到五千贯,同时还明确列出岁息二分的利率水准。《元丰令》周详完备的规定,既保障孤幼的生活,又保全其财产,公权力在适当时机介入民间事务,这项慈幼政策有其必要性。 孤幼检校法的立意良善,可是在执行中总出现许多问题。在未用质当出息法之前,孤幼财产有逐年减耗的风险。在实施质当出息法之後,所引发的後遗徵似乎更多。元佑中知亳州的吕希道已指出贷用之法爲一切祸端之根源:“今之诸路监司不能上体朝廷意,往往假贷,藉以爲他用,民有终身垂白不能得者。”(52)监察御史孙升也以爲非便,奏罢之。(53)但此法毕竟是不劳政府财政负担,便可解决孤幼生活问题的措施,又有保全孤幼财产,避免被族人邻里侵占的作用,故王雍请复元丰旧令时曰:“窃详元丰法意,谓岁月悠久,日用耗竭,比壮长所赢无几,故使举钱者入息,而资本之在官者自若无所伤。”(54)正因此法兼顾孤幼财产的保全与利用,哲宗遂依其所请,“复元丰恤孤幼令”,(55)其後并持续在《元符令》中扩大推行此法。 《元符令》定於元符二年(1099),然施行才两年,便已发现弊端犹存,规定不尽完善。於是徽宗在臣僚建言下,於《元符令》中增添预防性注文,以加强孤幼财产的管理。《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六二“民产杂录”政和元年(1111)四月六日条: 诏於《元符令》内“财产官爲检校,注文估卖”字下,添入“委不干碍,官覆验”字;又於“财物召人借请”字下,添入“须有物力户爲保”字;又於“收息二分”字下,添注“限岁前数足”字;又於注文“勾当公人量支食钱”字下,添入“提举常平司严切觉察”字。(56) 从政和元年诏可以看出,修改後的《元符令》已较《元丰令》多添了允许估卖财产、物力户爲保、勾当公人量支食钱等项。允许估卖,是因孤幼家财中的“帷帐衣衾,书画玩好”,(57)需估价货卖才方便利用。或许是不肖官吏与人勾结,从中上下其手,有损孤幼利益,所以政和诏要求必须让无干连的官员覆验才可。至於勾当公人量支食钱,似只能看成承办吏员的一种福利,但爲了防堵滥用之弊,政和诏严令提举常平司负查核之责。此外,政和诏也加注规定纳息需於岁末前交足,并特别指出抵当者需有物力户爲保。(5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