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导读第9、14、17、18-19页,第二版《自序》第28-29页,第十章《记忆与遗忘》第228-229页;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2-13、45、47、50-51、410、416、418、423页。 (38)见《世界征服者史》(译者何高济,校订者翁独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64页。 (39)冯家昇认为或即《高昌王世家》,见《维吾尔史料简编》,上册,第17页。 (40)参《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p.134-57. (4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六月“初,回纥风俗朴厚”条,第7282页。 (42) See Peter B.Golden,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92,p.120. (43)见森安孝夫:《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143. (44)See T.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IUUA 69,Bloomington,1968,p.320a. (45)参拙文《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35-36页。 (46)关于此名号的考证见刘义棠:《维吾尔研究》,第133-135页。 (47)克林凯特著、林悟殊译:《古代摩尼教艺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4页。 (48)参《古代摩尼教艺术》,第82、96页。 (49)参刘义棠:《维吾尔研究》,第120-121页。 (50)森安孝夫:《ゥイグル=マ二教史の研究》,《大阪大学文学部紀要》31/32合併号(1991年8月),pp.183-185. (51)见《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143. (52)见《古代摩尼教艺术》,第78页。 (53)《古代摩尼教艺术》,第78-79页。 (54)《古代摩尼教艺术》,第79页。 (55)见杨富学:《牟羽可汗和摩尼教》,收入氏著《西域敦煌宗教论稿》,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56)见《古代摩尼教艺术》,第80页。 (57)参拙文《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二《鸟身祭司的象征意义》,第28页以下。 (58)见冯家昇等编:《维吾尔史料简编》,上册,第10-11页。 (59)据此又可以推测,上文统计表中那一个尊号里不带“君、爱登里”字样的九姓回鹘可汗(790-795),以及另一个尊号里有“君、爱登里”字样却不见“九姓回鹘可汗”称号(805-808),十有八九都只是史载的缺漏而不是史实的问题。这样,自牟羽可汗开始到回鹘汗国末年的十位可汗中,尊号里不带“君、爱登里”字样且没有“九姓回鹘可汗”称号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顿莫贺,史载他因与“九姓胡”的矛盾而杀牟羽取代之。 (60)见《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15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