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参陈述:《契丹政治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91)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收入《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9、372页。 (92)参拙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98-199页。 (93)参林悟殊:《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收入《摩尼教及其东渐》,第57页。 (94)参伯希和、沙畹撰,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第48-50、63-68页;林悟殊:《〈摩尼光佛教法仪略〉释文》,第283页。 (95)见《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147. (96)参杨富学:《牟羽可汗与摩尼教》,第19-21页;林悟殊:《回鹘奉摩尼教的社会历史根源》,第92页。 (97)见田坂興道:《回纥に於ける摩尼教迫害運動》,《東方学報(東京)》11-1(1940),pp.223-232. (98)《ウィ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p.152-153. (99)以下引用碑文见伯希和、沙畹撰,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第58-59页,参林悟殊:《回鹘奉摩尼教的社会历史根源》,第83-84页;林干、高自厚:《回纥史》书后所附,第403-404页。 (100)见《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p.154-156. (101)如《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13页。 (102)参《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07页以下;《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第6120页以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阴山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4-260页;林悟殊:《回鹘奉摩尼教的社会历史根源》,第90页以下。我想把回鹘文的创制也视为回鹘族群与粟特人混融的标志之一。因为,如果回鹘文只是汗国崩溃以后在西域的分支族群的产物,就很难理解这种文字为回鹘各支所普遍采用这一现象。 (103)参拙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第186页以下。 (104)参拙文《总论: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大势》,收在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0页。 (105)参耿世民:《回鹘文主要文献及其研究情况》,收入氏著《新疆文史论集》,第43-53页。 (106)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总序第2页。 (107)如森安所说,西州回鹘至少有两代国王有“牟羽”这个尊号,见《ゥイガルから见た安史の乱》,p.143. (108)例如,上世纪50年代对居住在河西走廊的裕固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裕固族分成10个“家”即部落,其中的亚拉格家即唐代回纥汗国时期可汗的姓氏“药罗葛”。但是,这只是调查者进行识别的结果,亚拉格家自己并没有保留这些光荣的历史记忆。 (109)郭家宏:《论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载《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 (110)见森安孝夫:《ゥイガル=マニ教史の研究》,pp.147-16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