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8)
(2)《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八月甲午条:“上以陕州之辱,心恨回纥。(张)光晟知上旨,乃奏称:‘回纥本种非多,所辅以强者,群胡耳。今闻其自相鱼肉,顿莫贺新立,移地健有孽子,及国相、梅录各拥兵数千人相攻,国未定。彼无财则不能使其众,陛下不乘此际除之,乃归其人,与之财,正所谓借寇兵赍盗粮者也。请杀之。’”可见主要是权力之争引起政治内乱,并非种群矛盾和文化冲突,不宜对其中的九姓商胡成分引申过度。 (3)《旧唐书·源休传》(《新唐书·回鹘传》同)略云:“军使张光晟已杀回纥突董等,上仍令(源)休归其突董、翳密施、大小梅录等四尸。可汗使谓休曰:‘所欠吾马直绢一百八十万疋,当速归之。’遣散支将军康赤心等随休来朝,休竟不得见其可汗。寻遣赤心等归,与之帛十万疋、金银十万两,偿其马直。”可见回纥离不开绢马贸易,顿莫贺仍须利用粟特人康赤心等九姓商胡。 (4)最有意思的是,据《新唐书·回鹘传》的记载,顿莫贺在其去世的前一年,即788年遣宰相跌都督与其妹骨咄禄毗伽公主率贵族至唐迎娶咸安公主时,亲自上书“请易回纥曰回鹘,言捷鸷犹鹘然”。鹘即隼雀,据我考证,拜火教里斗战神与灵光神共同化身Varaghna/Vareghna鸟的形象就是隼雀(67)。毋庸置疑,鸟在波斯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是常见的艺术形象。摩尼教作为拜火教的异端,借用其神话角色和形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如何,顿莫贺正式将回纥改名回鹘而且声明其字义确指隼雀,这是不能否认的史实。顿莫贺晚年对族称进行如此改动,其意义未可轻视。至少,这一改动为后世所承认并继承了下来,即使是可汗改姓了跌氏也没有改变这一族称,《九姓回鹘可汗碑》的汉文碑题就是明证。由此可知,由顿莫贺所改的“回鹘”这一名称也是摩尼教会所喜闻乐见的。所以我想,这表明顿莫贺不仅没有和粟特商胡断然决裂,或许到晚年还和摩尼教会改善了关系。毋庸讳言,“九姓回鹘”的新名称也有利于改变有关“回纥九姓”乃至铁勒九姓的历史记忆,增进主观认同,强化族群凝聚。无论顿莫贺本人是怎么想的,这一做法应该是符合摩尼教会意愿,有利于贯彻其宗教史观的。 (5)然而顿莫贺最终因政变杀害牟羽可汗等未得摩尼教会的加冕。也正因为如此,《九姓回鹘可汗碑》并没有对顿莫贺的罪行进行贬斥,这一做法完全符合森安所谓摩尼教历史撰述“隐恶扬善”的文献传统(68),实际就是对不赞成的史实选择遗忘,不予加冕已经足够了。有意思的是,汉文史料也未见其“九姓回鹘可汗”之号,可见我前面说的回鹘可汗尊号与称号的对称性确实存在,而且决非汉文文献的“中华主义改窜”所致。 综上所述可知,对摩尼教对于回鹘族群认同的政治文化意义认识从而有关研究尚有较大的可改进空间。 本节最后可以提一下的是,摩尼教也给回鹘人带来了“善法”--正义和公正的秩序精神(69)。吐鲁番出土回鹘文《牟羽可汗入教记》残卷(TM276)B叶背面:“此后他们就不断地努力修行、行善。有福分、幸运的国王经常劝促全体平民行善。天王还公布了这样一个法规:在每十个男子中委任一个头领作为行善和精神[活动]的监督者。假如谁忽视此法,犯了罪,就带他……教他学好”(70)。研究者认为:“为了适应汗国统一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神来集中汗国的政权,摩尼教宣称:‘王者犹如朗日,诸明中最;亦如满月,众星中尊。’把国王比作回鹘民众所崇奉的‘朗日’与‘满月’,无疑地,这完全符合回鹘汗国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71)可以说,此言无甚大差。 三、回纥之改宗摩尼及相关时空问题 本节想讨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回纥选择摩尼教的原因,一个是摩尼教入回纥的时间条件与空间方向。 (一)回纥选择摩尼教而非其他宗教的原因 关于牟羽可汗之所以选择摩尼教而不是其他宗教,我国摩尼教史专家林悟殊先生认为:“由于(回鹘助唐)平乱后要依靠粟特人发展与东西方的贸易,商业经济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因而在国家事务和宗教信仰上亦就不得不受到粟特人的左右。在回鹘的粟特人多为摩尼教徒,因而摩尼教亦就被回鹘可汗奉为国教。透过回鹘奉摩尼教这个历史现象,我们进一步看到,古代任何一种宗教的传播,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72)。林先生提出宗教传播与商业经济的关系,这无疑是对的。 如林悟殊先生列举大量事实所论证的:回鹘汗国离不开绢马贸易(73)。可是,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在回鹘汗国建立以前,北部草原是由信奉拜火教的东突厥汗国统治的,在那里传播拜火教的也主要是粟特人;而且直到发生安史之乱,安史集团本身也是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群体。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商业经济,为什么回纥人不利用现成占据优势的粟特拜火教徒,而非要到中原地区去请摩尼教团呢?显然,回纥人并非仅仅因为粟特人而该宗了摩尼教,他们在改宗的时候还是进行了选择的。我想,尽管都是粟特人的宗教,回纥人不信拜火而改宗摩尼至少可以有以下理由: 1.拜火教是突厥汗国的国教。据我研究,所谓突厥汗国就是一部分铁勒部落改宗拜火教而与粟特人实现认同建立起来的族群共同体(74)。回纥等其余铁勒部落是被统治受压迫的群体,利益无关,连别部别种都算不上,所以我们看到回纥汗国建立以前对突厥人多次不断的反抗。 2.拜火教既然是突厥汗国赖以凝聚族群的工具,当然也就是汗国统治族群的身份特征。当时被统治的回纥等铁勒部落即使想改宗拜火认同突厥也不可能,所谓不共戴天,“突厥九姓”只不过是表示臣属关系的一种说法。况且到东突厥汗国末年政治腐败、胡人贪冒,拜火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起而反抗突厥暴政并取而代之的回纥汗国恐怕不会愿意重蹈覆辙。 3.在森安们复原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粟特文部分中有这样一段(75): 第9行:“于是,(带)话(=请求信)来了,(信的内容)如下:‘请救出苦难,请给予援助。’神王(=可汗)得知此话(=请求信),亲自和强大的军队一起进入天子居地(βγpwrstn,指中国)[牟羽进驻中国]。这支军队……” 第10行:“他们不再进行战斗。因为所有的外教信徒(=异教徒)们都向神圣的末摩尼宗教那么[]说了,于是驱逐了这个‘npt/’δpt。神王(=可汗)和强大的军队一起在这个‘火王’(76)之地[ ]对其打击,夺取。……(残片6)……至于数字四[个摩尼僧?]……” 无疑,这里讲的是762年牟羽可汗率回纥军帮助唐朝击败史朝义,收复东都洛阳的事件。碑文所谓“外教信徒(=异教徒)”肯定是指信奉拜火教的安史叛军及其同伙,可见拜火教与摩尼教互相斥为异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