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罗尔纲的《困学丛书》,收入他的专著10种,约80万字。该书内容极为丰富,既有珍贵的文献资料《天地会文献录》,人物传记《李秀成传》,又有学术专著...
中国和西欧何时实现向封建社会过渡,史学界仍有争论。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中国于公元前五世纪前期的春秋战国之际实现向封建社会过渡,西欧在公元五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崩...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认清这一必然趋势,自觉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主题。因此,当前搞好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其...
学术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在历史上对我国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古代佛经的翻译,近世《天演论》的出版,可作为典型。新时期以来,学术著作的大量引进...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本文拟就其晚年所成的两部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和《宋论》来阐述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就正于大家。 一、封建...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70多年的历程。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峻的形势。怎样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史学走向民间始于讲史。讲史是“说话”的一种。“说话”是唐宋人用的习语,是指职业化民间艺人讲说历史故事,相当于后世的“说书”。 通俗史学是城市娱乐文化的产物 今人...
契丹族虽然起自朔漠,以游牧为生,但一向倾慕中原文化,摹仿学习,不遗余力。建立辽朝以后,也承袭历代的传统制度,设置史官,建立修史机构,以纂修本国国史。 辽代史官的设置...
一提到史家傅斯年,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那句“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断语。在《史语所之旨趣》这篇名文中,他明确地反对疏通和著史,主张“存而不补”、“证而不疏”。上世纪...
吕振羽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始终不渝地努力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在我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而且...
南宋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本来,早在《尚书》、《左传》等史籍中就已有事具本末的写法。可是,这种写法为什么直至千年之后方才...
《春秋》三传,注意之重点有所不同。《公羊》、《榖梁》较为重视诠释经文字句,推阐《春秋》的“微言大义”,而于相关史实,记载不够详备。《左传》虽然也注重阐发经义,但与...
80年代,在史学界和理论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讨论中,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五种生产方式”说,即五种社会形态发展更替的学说,提出了异议,因而引起了一场至今...
“革命和/或--改良①对社会历史的影响”问题,是第17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定的三大讨论主题之一②,也是中国史学会代表团参加讨论的主要项目之一。就这个主题向大会提交了论文...
作为生产组织形式的个体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种以一夫一妻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组织形式,作为封建农业经济的载体,无疑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发...
凡有军队的地方,都存在着军队同老百姓的关系问题。农民起义军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军军民关系的某些原则,与农民起义军的有关原则、政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
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其学术探索自然应当追溯到历史学的起源问题,真正明了起源,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学的发展流程和文化特点。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起源做出了不...
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是一个相当老的主题,各种“史学概论”类著作中都会涉及,因而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对于史学界来说,也是普遍的。在此,笔者意图阐明的观点有以下三层:其一,...
如实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彰显道义则是其一贯理念,“求真”与“求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二重属性。以往论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阐述较多,而...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西方各种史学著作纷纷传入。他们的研究范围大到人类“文明”小至饮食服饰,甚至更以一些不常见的人类生活环节为研究对象,令人不禁发问:他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