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俑已发现25周年了,25年来,秦俑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外,还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但很多研究课题包括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学界仍在...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开始发掘至今,我们一共发现了四种冠式,所谓“皮弁”、“长冠”、“鶡冠”、“帻”。袁仲一先生在其《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一书中,对它们的形制和名称一...
一、缂在早期是一种以皮为地的绣品 缂,现代的含义是指我国特有的一种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工艺,即缂丝,又称刻丝。是以通经断纬方法织出花纹,各色纬丝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
石质甲、胄的出土已有二年有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才起步,很有必要再进行深入探讨。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论,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石甲、胄的出土情况...
秦陵北侧鱼池建筑遗址中,曾出土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矛[1]。1997年8月由陕西省考古所秦陵工作站移交秦俑博物馆收藏。 这件铜矛(原编号:241号,图一)矛体窄长,通长19.2、身长11.9厘米...
战国秦及秦代出土文物上有很多动物、植物纹饰,长期以来没有人进行系统的归类和研究。其实文化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各种题材的动植物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实践 的结...
磬是中国古代乐器之一,它起源很早,发展到秦更趋完善。在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它不但是乐器,同时也与政治礼制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礼乐文化。 一、磬的起源 关于磬的起源...
2002年1月20日至3月13日张志军、周铁、夏寅三位同志赴德国慕尼黑与巴伐 利亚州文物保护 局的同事们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合作研究,期间就石铠甲、铜禽、彩绘、秦俑陶体以及秦俑...
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陪葬坑所出的数千件陶兵俑,其发髻按绾结方法不同可分为两类五种, 两类分别是圆髻和扁髻,圆髻又可分为单台圆髻、双台圆髻、三台圆髻三种;扁髻又可分 为...
一、Ⅱ型箭简况 秦始皇陵出土一号铜车舆底的前端中部,贴近前车令 的内侧,置有一铜匣形笼箙内装50支铜箭,其中的4支形状特殊,不同于一般箭矢。这四支箭首部呈上粗下细的圆柱...
秦陵“六号坑”,发现于2000年春夏之际,因它是该年度秦陵地区勘探工作 中所发现的第六座陪葬坑,故编号为K0006。同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对该陪葬坑进行了全面发 掘,从而比...
关于纹饰,目前的研究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发掘简报或报告,发表的资料比较简略,仅说是什么纹,未予详细的描述,给其他研究人员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试图运用一些 新的方...
秦始皇陵一、二号铜车马和兵马俑坑大量战车发现以来,学术界就秦代车制以及其它与车相关的许多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秦代车的减震问题,目前...
以前研究秦代铠甲,所依赖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秦俑坑将士身上的陶塑 铠甲。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秦代铠甲的类型、质地以及开合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推测和认识工作。而1998年试...
秦俑陶的烧制温度一直是研究秦俑的烧制工艺时需要确定的一项重要属性。同时也是研究秦俑陶烧制工艺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目前,用来判断陶器烧制温度的方法还是有不少 ,不过...
秦陵出土的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它的加工制作是我国冶金铸造史上的一次技术集大成。本文欲从其中运用的铸接和焊接工艺方面入手作以追溯研究,...
严苏梅 申茂盛 毛小芬 我国是丝绸的 起源地,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均居世界之首。此外,我国也是古丝绸文物留存量最多的国家 ,馆藏的各种古丝绸文物数以万计,并且还不断有...
一、前期研究工作 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研究课题,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秦俑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合作研究的近十年来,中、德文物保护科技人员的通力...
伏兔,是古代车上位于轴与舆底两轸十字相交处钩连车轸与车轴的部件,因其形如伏兔故名。伏兔又称。《考工记》中有“加轸与 ”的记载,《注》引“郑司农云:……谓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