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为近世辑佚巨著,全书综八百万言,编次近五百卷,已影印行世。辑稿所收宋代历朝会要,虽因千百年来辗转传抄,反复掇录,殊多残缺,唯所集当代政府档案诸原始资...
斡鲁朵始见于突厥文碑铭(注:耿世民译《突厥文碑铭译文》,见林干著《突厥史》附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286页。译文中将斡鲁朵统译为“宫”。),而...
20世纪中叶是历史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 对世界历史进程及自身前途命运的认识不断加深,世界的整体性观念逐步形成,蓬勃兴 起的现代科技...
古代的中国人为何利用火发展出灸疗法来治病?艾草为什么成为灸疗法的主要燃料?在 鬼神祟祸成为疾病最主要来源的时代里,燃烧艾草后灼伤人体局部以治疗疾病的灸法到 底是从那...
孙云在《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的文章《告别史学的“政治情结”--从“三年之丧”起源问题谈起》谈到:传统史学无法割舍的“政治情结”,过度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一些史学家...
一、“唐宋社会变革”假说--“回到内藤湖南” 自20世纪初期,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1866-1934)提出宋代近世说,后经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宫崎市定、宫川尚志等人的...
没有比读《史记》更激动人心的了,经太史公的精心选择,那一个个的历史人物无不写得龙打虎跳,读之,让人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才情。然而,如何进行史述?如何把自己对历史的评...
一、杨翼骧先生的学术历程 杨翼骧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成就卓著。杨先生,字子昂,名翼骧,1918年8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3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
信息化时代对传统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利用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籍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学术界迫在眉睫的工作,也为史学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种...
在20世纪最后的二、三十年里,电影和历史相结合,并进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表现的形式--影视史学。“年轻”的电影在古老的历史学上的“嫁接”,给历史科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气...
近20年来,我国史学界关注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史学如何适应迅疾变化的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走上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之路。史学中人为此纷纷献出锦囊妙计或开出良方猛药,从而...
刘师培(1884-1919),江苏仪征人,字申叔,号左庵。出身于古文经学世家。他少承先业,服膺汉学,经史子集靡不贯通,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学术思想史的重镇。丁惟汾曾这样评价说:“...
本文认为,当前史学研究仍存在新领域开拓不够,旧问题得不出新解,研究成果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以及重迭反复、炒冷饭等不良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在转换学术研究视角、开...
关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研究,在思想内容上难以与廖平的经学思想划清界限,从而不能凸显康有为经学的自身特点;在理论意义上又限于仅仅肯定为其变法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从而无...
一、史料与史学的关系 要弄清史料与史学的关系,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什么是史料。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生活。李大钊说:“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
清代是中国多民族格局进一步发展并基本定型的时期,法律文化的内涵因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深入及少数民族法律成分的汇入而大大扩展与丰富,相对于“同质的核心地区”①而言,...
1954年8、9两月,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第6、7、8三期连载余英时先生的《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以下简称《互校记》)。作者武断地肯...
一、会议概况与学术报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学术研 讨会于2001年5月17~1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世界四大洲的70余名专家学者...
唐代科举,在中国科举史上,属初创阶段,制举与常科科目设置尚不稳定。有存汉察举遗风者,有沿隋制者,有创置者,科目名目众多。在科举考试取士的不断实践摸索过程中,一些科...
《陔馀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所撰的一部学术笔记。赵翼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生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当清代所谓的乾嘉盛世。中乾隆...